@中小学教师,想提升你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吗?

摘要:慧智育: 2019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我省按照教育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在方案制定、团队建设、区域规划、整校推……

  慧智育:2019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我省按照教育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在方案制定、团队建设、区域规划、整校推进、发展测评、考核评价等方面下功夫,计划到 2023 年完成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50学时的培训任务,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总体发展目标。

  截止目前,省级依托“国培计划”实施原贫困县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1.05万所,参与教师22.2万人次;依托“省培计划”实施非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样板学校和高中学校共计760所,参与教师10万余人次;部分市、县于2021年开始大规模实施,全省有近30个非贫困县(区)完成率在90%以上。

  自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以来,各地积极推动、认真落实,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案例。省教育厅遴选了部分优秀案例予以展播,以宣传、分享工程实施经验与成果,发挥优秀实践的辐射作用,加强各地之间的经验交流。

开封市第十四中学

1

案例描述

  移动数码产品与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学习和授课方式呈现多元化,疫情开始,恰逢中考临近,我不等不靠结合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力水平,将混合学习环境和教学经验精心融合,制作原创微课,让静态的数学灵动起来,让抽象难懂的动态几何变得可视化,学生可自主查漏补缺延伸拓展,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步教学课后的原创微课还有释疑解惑类、专题类、试卷点评分析类、数学素养类只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制作简便实用,不刻意追求高大上即可。

技术工具

  软件:几何画板5.06、EV录屏

  APP: 汗微·微课宝、菁优网、钉钉

  硬件:笔记本电脑、iPad和iPad的笔、手机

  发布:微课之家、抖音

技术应用描述

  疫情正逢中考临近,我自觉开始录课指导学生有效复习和练习。由于中考数学题的压轴题综合度高、难度大,学生自己难以突破,平时我自学的几何画板软件具有在变化的图形中探索发现恒定不变的规律。因此运用几何画板制作微课进行讲解,解了燃眉之急;后期结合学生共性问题提供专题类、拓展延伸类原创微课。开学后继续录制不同形式如试卷点评分析类、数学素养类等微课作为同步课堂的延续。

  微课录制选择使用技术工具的基本策略:

  录制动态的几何题多用几何画板动态生成效果,前期录制由于没有手写板,数学的手写是瓶颈,如何利用手头仅有的硬件(当时没有手写板)和已掌握的软件,结合平日的教学经验,做出有质量的微课,我是苦思冥想,不断尝试,终于创造性将画板的动态和ipad笔的手写融合,达到讲解流畅自如边讲边画边写,非常直观,因手写问题的解决节省了微课录制时间,提高了录制动态微课的效率。

  录制静态的数学问题用汉微 微课宝为主,简单实用易上手,既可以是提前PPT导入,或手机拍照也可以用iPad笔书写。录好的课可分享或登录微客之家收看。

  截至目前,原创微课粗略估计3000分钟,200余课次。

实践成效

  原创微课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精准性

  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整体较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求知欲都强。我的原创微课侧重释疑解惑、延伸拓展、专题类较多。

  二、学习具有时效性

  及时解决同步过程中学习的疑难点,防止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掉队。

  三、学习管理便捷性和自主性

  学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收看方式、时间和地点;微课一对一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对微课掌握情况决定收看微课的时长和播放速度,老师登录微课之家可以查看到学生的收看情况,便于管理。

  四、查漏补缺

  课堂教学难免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此时若将课堂同一知识点以另一种题型形式录制微课,学生查漏补缺,新知得以巩固。

  五、延伸拓展性

  由于课堂时间和课时安排的有限性、局限性,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另外,现在的中招考试是选拔性的考试,因此,录制延伸拓展类的专题微课来点拨学生思路就很有必要了。

教师反思

  不足之处:

  1.由于对微课的界定存在个人认识的问题,出现有些微课内容没有切分开,导致制作时长没有注意控制,也许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2.视频后期没有经过剪辑,原视频分享虽真实、实用但有点粗糙;二因(还没买手写板)手写瓶颈导致鼠标书写效果不好,影响了视频的美观度;

  3.由于微课是针对自己的班级的学生,对微课的定位简单实用,有些微课没有原题直接开讲,虽有时效性但不便于再次使用。

  未来改进计划:

  1.微课的设计无论从选材、教学设计、讲解、信息技术呈现形式等方面力求微而美 ;

  2.几何画板的应用水平和娴熟还有待提高;

  3.学习剪映进行视频编辑;

  4.学习Imindmap力求达到手绘数学思维脑图助力课堂复习课的知识梳理;

  5.多向做得好的先行者学习,更希望有专家的引领,自己揣摩实践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

濮阳市开德中学

2

问题与挑战

  学校现有教师159人 ,其中研究生27人,本科率100%。教师平均年龄32岁,平均教龄9年,教师结构年轻化,愿意接受新事物,学习力强,具有信息化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但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创新能力不足,教师应用能力薄弱,且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自觉度与适应度明显不足,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有待加强。

  学校教师有了将技术融合教学的思维,但是部分教师会走进唯技术而技术的怪圈。

  学校具备基本“混合学习环境”,但相较于“智慧学习环境”仍存差距。

  学校云平台资源库受局域网限制,无法实现随时随地的使用与共享。

  上述问题,制约了教师个人发展空间,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削减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迟滞了学校的长足发展。

  面对信息技术2.0时代的新挑战,学校基于问题解决,围绕日常教学研究,纵深推进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下定决心打好“整校推进”的“组合拳”,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打造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示范校。

问题解决思路

  (一)以精神为引领,依托校情定计划

  1.组建团队,明确职责

  组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指导团队、教研组研修团队。三个团队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3

  2.解读方案,强素提质

  全体老师认真学习《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从强调学习技术到注重应用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3.制定计划,完善制度

  学校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各教研组制定符合学科实际且切实可行的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个人结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选定能力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研修任务单。

(二)以培训促提升,提高课堂实效性

  1.线上线下,混合研修

  教师针对能力点线上学习,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化指导团队面向全体教师每周进行一次信息技术小课堂培训,对演示文稿的优化与运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及各类辅助教育教学软件等进行精准指导。

  2.自主培训,应用提升

  以教组为单位,针对学科技术应用,自主设置培训内容。以数学为例:进行了几何画板、Geogebra等动态演示软件的培训,解决课堂教学中函数、统计、代数和几何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运动变化问题。

(三)以研讨为基点,发挥团队强优势

  1.校本研修,破重难点

  各教研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一月一次大教研,一周两次小集备。2021年5月,各学科召开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复盘会,结合整校推进方案,梳理本学科学生学习过程中和教师教学遇到的重难点。

  2.聚焦课堂,助力成长

  学校在2021年6月、10月、11月相继开展了组内研讨课、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课大赛与精品课观摩活动。老师们通过线上学习、习得经验,线下实践、有序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迁移提升应用能力。

  3.评课议课,思维碰撞

  “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听评课活动中,创新信息技术定向听评课表,对教学技能标准和六步探究教学中技术运用效果做出针对性评价,让信息技术助跑课堂教学。

  4.骨干引领,融合创新

  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学科小组研修共同体,以骨干教研活动为契机,以微能力提升为重点,开展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

  5.团结一致,齐心攻坚

  学校召开信息技术2.0六步探究教学法融合提升专题会,结合学校“六步探究教学”模式,在定向导课、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拓展延伸、达标检测六环节,根据教学实际,探讨是否需要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技术,使用技术的时机及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改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四)以考核为标准,推优提升促发展

  学校积极发掘一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创新应用的优秀经验和实践成果,目前有19人次被推优,均顺利晋级区优质课大赛。其中8人获第一名。

实践成效

  (一)学校

  1.典型培育、生成资源

  学校成立6个工作坊,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起点,采用“菜单式、自助式、开放式”的机制,通力合作研磨出典型课例的微课,引导学生自主预习、重难点及某个知识点讲解的微视频。老师们共提交了367微课,891个微视频。创建云办公资源库,供全校师生共享。

  2.示范引领、日渐凸显

  河南省教育厅于 2022 年 3 月 9 日 —11 日在郑州举办能力提升工程 2.0 中期推进会暨省级培训团队研修班。开德中学作为濮阳市2.0项目实施的唯一一所优秀学校,受邀参加本次典型案例及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2.0示范校引领作用日渐凸显。

  (二)老师

  1.精品推优、督促成长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稳步提升。在国家、省、市各级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优质课、一师一优课、基础教育精品课、等大赛中表现突出,国家级奖项1人,省级6人,市区级奖项共计45人次 。

  2.以教带研、以研固教

  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校老师立足课堂抓教研,坚持反思、论述、课题研究等。去年学校完成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类2项市级课题的申报,6篇相应论文发表。

  3.名师引领、整体提升

  学校数学组教师在中原名师丁桃红老师的引领下,有5位教师的优秀课例被录用出版、十几位优秀数学教师参与初中数学308个知识点梳理,完成近百节知识点视频录制。并可在“D次方数学”网站与全国各地老师共享。此项研究在去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被评为特等奖。目前学校各科在数学学科的辐射带动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学生

  1.愿学乐学、提高效率

  学校学生借助知识胶囊、微视频提前预习,完成预习知识清单;学生会操作简单的课件软件、愿学乐学,尤其是疫情期间的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并提高了学习效果。

  2.寓学于趣、开发思维

  教师把知识游戏化,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学生上课兴趣高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案例创新点

  学校在信息技术2.0的整校推进的实施过程中以校为本、聚焦课堂。找准支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出亮点。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课题研究为带动,分学科、分课型、分环节对学校六步探究教学法,突出问题解决,提升校本应用能力进行切片式融合探究。

  1.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诗文朗诵难题

  2.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情感升华难题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地理教学地形难题

  4.运用希沃助手,突破实验空间限制

  理化生演示实验最大的桎梏在于距离远空间大时无法兼顾全局。使用希沃助手以来解决了大部分的难题。这是一款连接手机移动端与电脑PC端互联互动的软件,无论你在讲台上还是教室后,远操作,近距离,便于和学生进行时时互动,生生互动,让教学变得更加容易,更加精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物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

  5.利用几何画板,解决数学抽象问题

  6.利用电子书包,提高课堂评价效率

  7.运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8.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科重难点

汝州市教育体育局

4

问题与挑战

  (一)全市教师人数多,全员整校推进培训管理难。汝州市现有880所学校,17250名教师,其中,中学61所,教师4700人;小学372所,教师5906人;幼儿园438所,教师4744人;高中9所教师1900人。针对能力提升工程2.0全员整校推进,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及水平参差不齐。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普遍较强,教学相长,在使用过程中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相对较强。而40岁以上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受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限制,以及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意识及主观能动性,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平时很少应用。特别是45岁以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有待进一步提高。

问题解决思路

(一)校级层面启动“一五十”定向辅导计划

  1.明确1:5:10的人员构成

  “一”包括本校的汝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市级辅导团队、省名师、省级骨干教师和校级辅导团队成员。

  “五”包括近三年汝州市名师及骨干教师、近三年汝州市教坛新秀、2020年汝州市骨干教师培育对象、2020年汝州市教坛新秀培育对象。

  “十”即除上述人员外的其他所有教师。

  2.实行定向辅导机制

  明确主体责任,落实专人负责制,确保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过程中人人有目标,人人有指导。

  由“一”类人员以1:5的比例定向辅导“五”类人员,由“五”类人员以1:10的比例定向辅导“十”类人员。

  具体比例可根据各校自身情况进行微调。

  3.落实奖励机制

  对于在辅导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坛新秀培育对象优先予以本次教坛新秀和下一阶段骨干教师的认定;对于表现突出的骨干教师培育对象优先予以本次骨干教师认定和下一阶段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对象的遴选。

  各学校可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出台具体的奖励措施,对于其他表现优异的辅导教师进行表彰或奖励。

  通过实施“一五十”定向辅导计划,明确主体责任,落实专人负责制,实现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的实施过程中人人有目标,人人有指导。“五”类人员通常都是信息技术基础相对比较好的青年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方面帮助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较弱、年龄相对较大的的教师。同时在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方面实现优势互补、结对帮扶,确保培训顺利有效开展。

(二)市级层面,实施“共同体”示范引领措施

  1.片区共同体

  为解决全市教师人数多,全员整校推进培训管理难这一问题,把全市43个乡镇和市直学校,按照地域划分成了东、西、南、北、中、高中六个“片区共同体”。除了高中片区,每个片区共同体分别遴选出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作为全市的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校,高中片区遴选出一所高中作为全市的试点校。

  全市共遴选出11所试点校。每个试点校都安排有省级专家专人对接,负责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的全程跟踪指导。每个“片区共同体”安排一位省级专家进行本片区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的全程跟踪指导。

  2.学习共同体

  在一些乡村和山村学校尚且存在一些不成规模的教学点,学校教师数量较少,无法进行教研和整校推进工作的开展。针对以上情况,遵循就近、自主组合和中心校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按照整校推进的标准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全市无法独自开展整校推进工作的331所学校,共成立85个学习共同体。

实践成效

(一)帮扶指导,试点先行

  省级辅导团队成员从试点校的规划书撰写开始,对试点校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对培训开展情况定期督导。全面培训启动后,省、市级辅导团队到各自分包的片区,进行培训指导。

  2021年3月12日,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校培训项目正式拉开序幕,截至目前研修任务已全部顺利完成。非试点校培训项目,于4月22日正式启动,到2021年底完成原定45%的培训任务和校本应用考核。

(二)加强引领,提升动力

  1.培训希沃,助力课堂

  2021年5月中旬汝州市下发通知,组织多媒体一体机应用培训。本次培训以希沃白板5的运用为内容,更新了参训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对教育教学方式的认知,提升了参训教师掌握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将其巨大优势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动力。

  2.政策引领,突出应用

  在开展2021年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工作中,特别强调要与“能力提升工程2.0”相结合,要求在报送的课堂实录等材料中,体现能力提升工程2.0学习内容和成效,否则将不允许参评。通过政策的引领,引导参训教师重视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学习。

(三)打造典范,统一标准

  1.学习榜样,现场观摩

  为了把试点校打造成可供各片区学习的典范,引领带动非试点校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汝州市分别在2021年5月份和12月份召开试点校和非试点校的现场观摩会。与会人员通过走进融合课教学现场、听经验汇报、查看档案等环节,开展积极研讨,结合观摩收获和本校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现状,谈感悟、找差距、说打算,促使汝州市的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督促应用,加强巡导

  为了检验试点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应用情况,在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召开巡导活动,由各试点校分学段、分学科进行课例展示,专家点评指导,打磨融合示范课例。巡导活动为各试点校整校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下一步以点带面,引领带动本片区乃至全市再打下坚实基础。

  3.录制课例,推广成果

  通过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参训教师们的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创新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利用汝教融媒,录制优秀课例,进行推广,为正在开展培训工作的各单位提供优秀范例。

案例创新点

  (一)校级层面启动“一五十”定向辅导计划

  “一五十”定向辅导计划一方面确保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过程中,明确每位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目标任务;另一方面也作为对教坛新秀培育对象和骨干教师培育对象的培养和考核的过程。

  (二)市级层面,实施“共同体”示范引领措施

  1.“片区共同体”

  把全市分六个“片区共同体”,每个片区都遴出试点校。在全市选拔先进试点校,召开现场会,完成对11所试点校的打造。由试点校辐射带动本片区的能力提升2.0工作。

  2.“学习共同体”

  针对无法独自进行整校推进的学校,以乡镇为单位形成“学习共同体”,确保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顺利实施。

  (三)探索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

  在“一五十”“共同体”框架下,探索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在汝州的推广与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编程、3D建模、开源电子等课程。本年度开展的图形化编程、三维创意设计、机器人等系列培训,及2021年汝州市创意智造大赛,有效促进创新教育在汝州中小学的进一步发展。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