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洪荣: 家校协同解决作业“五个脱节”问题
摘要:冯洪荣:北京教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 慧智育: 各位领导、专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受中国教科院之邀参加此次论坛,刚刚有领导、专家都谈了很多好的意见。作业…… |
冯洪荣:北京教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
慧智育:各位领导、专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受中国教科院之邀参加此次论坛,刚刚有领导、专家都谈了很多好的意见。作业问题主要是教师专业领域内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小作业何以成了大问题?我认为原因繁多且复杂,从外部看,作业问题可能跟今天整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连在一起的,今天教育出现的基本问题,集中体现在作业上面,其核心问题是教育比较功利的问题,教育功利化又带来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在市场层面;第二个问题是在唯分数上。作业是离考试和分数最近的一个领域,因此作业所反映出的问题和教育所反映出的问题基本属于一个等效问题。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出的好就体现在这里。
作业难题需要考虑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由于在场的中小学老师居多,所以我在此重点谈论负担过重、倾向应试的学科作业,不探讨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的作业,因为这类作业不存在作业量过多的问题。
我个人把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五个脱节”,跟大家一起研讨。
一是作业与教学脱节。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是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业与教学环节紧密连接。举个备课的案例。备课首先明确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其次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按备课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最后进入课堂例题练习环节。老师在课堂上给出的例题练习学生都能够解答,学生上台板演都表现得很好。课堂教学结束,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有时会出现学生做的课后作业质量整体不高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作业与教学脱节,部分老师没有把课后作业纳入备课环节,解答课后作业的方法与课上引导学生的方法不一致,致使学生消耗大量时间、精力,这类作业是低效、没有价值的,难以达到练习、巩固目的。
有三类偏离课堂教学内容的作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第一类是作业的答案存在错误;第二类是作业的条件不完整;第三类是知识还未学完,章节知识的内容需要几节课教学,第一节课引入概念达到了解、识别阶段,有的老师布置的作业超出界限涉及还未学到的内容,学生做后事倍功半。老师没有把作业纳入备课中,没有细致地研究作业的一致性,作业和教学各环节之间脱节,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效果不佳。
二是作业与课程内容脱节。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布置作业的形式和完成作业的方式理应是不一样的,是短期内完成还是可以长周期来做,也应灵活处理。举个例子,语文这节课讲完以后,老师布置了一个需要背诵古文的作业,但是古文的背诵是需要“功夫”的,这种作业我们建议是长周期做,可以一周后你再去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去熟练它。如果我们把这个作业确定为第二天就要完成是不科学的。再比如说美术作业要作一幅画,这个作业当天晚上布置第二天就交合理吗?还有很多巩固练习性质的作业,如果周期给得太长,能否达到巩固的效果?所以说,作业应该跟课程内容一致,可以是长周期作业,也可以是短周期作业,不能一律追求短周期,否则导致作业与课程内容的脱节,不会有好的效果。
三是作业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作业也应该有一定差异性,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参与性。过去我们研究作业的布置,是要求先注重基础性,留一些必要的作业,然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高阶性的作业。以前我管基础教育,发现有很多学校在作业这块的做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比如,不是硬性规定必做3(3个必做基础题)+选做X,而是3选2(3个基础题中选做2个)+X。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吸收能力有快有慢的问题就解决了,因为你给出一个必做的,有些学生也可能完不成。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作业的弹性是一个很好的措施。每个学生情况是不太一样的,作业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脱节,不要一刀切。
四是单科作业与整体统筹管理脱节。首先,由于学科比较多,排课必须要科学,如果排课没有做到科学合理,作业布置就很可能不科学。比如今天的主课很多,主课都留作业就出问题了,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做到统筹管理。学生对某门课的任课老师说:您是没留多,但是今天我们5节课都有作业,所以今天的作业任务就重了。也可能第二天作业量少了,但是这学生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学生不能挪用明天的时间到今天,这就是老师没有考虑到统筹管理的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关于作业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今天有课的老师留作业,今天没课的老师是不能留作业的,因为作业是巩固今天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当天没课也要留作业把学生的时间先占上,这也是有问题的。
另外,一周布置的作业量和要求完成的时间也需要统筹。每科留的作业应该与你课堂练习题的量相当。但现在的问题是,任课老师布置作业没有统筹,有些天作业多,有些天作业少。
五是作业与育人目标脱节。从深层次讲,作业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优秀的老师是很看重作业的,刚才也讲了很多作业的价值,实际上还不止这些。作业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沟通、对话以及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我们今天讲的评价改革不仅仅是考试评价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由最后一个考试决定,实则因为每天都有很多评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过程性评价比终结性考试评价更重要,如果我们能把作业评价改革做好了,对于整个评价改革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举个简单案例,有个数学老师在评价方面做得很好,他给学生阅判作业时重视过程性评价,他记录了每个学生作业批阅情况,将A+、A、A-、B日常记录下来,等到小学毕业进行综合评价时,这个数学老师给学生作出的评价就是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在ABCD上的表现,老师给的最后结果就是日常表现的综合,因为老师结合平时作业质量的结果加上考试的结果,就是老师给学生的总体评价,六年的表现记录在册,家长没有任何话可说,也走不了人情。所以作业是师生之间加强反馈评价、实现整体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一定要跟整体育人目标结合在一起。老师布置作业,通过全批全改或面批面改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教师全批全改在一定程度能控制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对于特殊的学生采取面批面改的指导方式,就是把学生叫到面前来指出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当面指导学生更正错误,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这是一个育人的完整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解决作业与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学生实际、公共管理、育人目标脱节的问题重心不要放太高,推进作业回到正轨可采取四个必要措施。一是行政层面,行政部门要担负起规范和监管职责。二是学校层面,学校的教研组在备课、教师培训等环节要对老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进行作业管理培训,将作业纳入备课、教研的环节,明确选什么作业、选多少作业、为什么选这些作业的问题。同时要考虑作业与今日所学知识的一致性,做到以上几点,作业脱节问题就解决了大半了。三是教师层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练作业设计、讲评、评价和改进的基本功,把这个基本功练起来是教师要做的事。四是家长层面,家长要与学校协同,按照教师的安排做,家长不要通过其他途径给学生增加额外的作业。
如果做到这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件事一定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编者按
2021年7月3日下午,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文摘周报社承办、中关村第一小学协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成功举办。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廖红等与会领导对我院举办教育科普论坛、推进教育科学普及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袁亚湘,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等与会专家围绕“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作业”论坛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并就作业问题达成一些初步共识。论坛采取线下会议与线上直播结合方式,来自北京、江苏、重庆、山西、河北等省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师、教科研人员、家长等200余人出席了现场会议;线上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关注度达9万余人次。论坛得到教育战线和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取得明显正面成效。
(本文根据北京教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冯洪荣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