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红专栏 | 我的戏曲情缘
摘要:我的戏曲情缘 慧育在线: 每当听到歌手谢津演唱的歌曲《说唱脸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都能勾起我许多对过往生活…… |
我的戏曲情缘
慧育在线:每当听到歌手谢津演唱的歌曲《说唱脸谱》:"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都能勾起我许多对过往生活的美好回忆.
对中华瑰宝——戏曲的喜爱,追根溯源还得从我的孩童时代说起.
记得小时候,本村有一个白面书生,长的英俊洒脱,口齿伶俐,最难忘他有一手绝活——说唱"坠子书".
在那个文艺少得可怜的年代,听"坠子书"是乡里乡亲夜晚打发闲散时光最好的生活方式,不但因为它好听,还因为它舞台小、道具简单.家常院落、十字街口都可以是它的场地.
每当农闲时节,晚饭刚过,村中悠扬的坠子弦"吱扭扭"几声响起,再加上几声清脆的"简板"声,立马会招来全村人的围观.
在一个个月白风清、月朗星稀的夏夜,一盏昏暗的罩灯下,只见那白面书生站在当中,左手中的简板不紧不慢地打上一通"闹台"(类似于现在的暖场),一场村人们喜闻乐见的"说书"马上就要开始了.
只见那说书人简板轻打,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开言到:"说书不说书,上场先做诗".说的是"天上下雨地上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抑扬顿挫的坠子弦,加上节奏明快的简板,时儿说唱,时儿道白,吸引着众人的视听神经.听书人中有老有少,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蹲在岗坡上,有的一根檩条挤满一排人.小孩子们大都是站着,时儿踮踮脚尖,时儿扭转一下脑袋,虽然只是听书,但还是你挤我攘的,唯恐错过什么好看好听的章节.
一曲曲《罗成算卦》《呼延庆打擂》《王华买大(爹)》等经典剧目在说书人的口中传唱,将一个个夏夜渲染得热闹、喜庆、祥和,将一村人的记忆定格在那久远的年代.而我则总是能耐住性子,认真细致、一句不落地听.虽然有时对故事情节似懂非懂,但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对戏曲喜好的种子,从此深深地埋在了我的童年里.
在小学阶段,一部豫剧电影《朝阳沟》红遍山东、河南,乃至全国.有戏曲情结的我,更是喜欢,随着放映队走街串巷,十里八村地追着看,最终也不知看了多少遍.剧中情节——上山、下山、锄地、亲家母对唱等至今记忆犹新.剧中演员的精彩唱段,时不时地也能哼唱几句,虽不专业,但也常常饶有兴致.
到乡里上了中学.学校不远处便是公社的剧院,虽那时演出并不是很多,但时不时总能听到那锣鼓家什的响声,能听到演员们排练或吊嗓子的声音.课间亦或是周末,我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吸引过去,趴在戏台的边上,看演员们有板有眼地排练.《打金枝》《三哭殿》等经典豫剧曲目,在那时听到耳中,记在心上,从此与豫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时赶上公社剧院有演出,无论是河南的豫剧团、山东的大平调剧团我都会挤出时间,欣然前往.舞台上生旦净末丑,那扮相、那动作、那唱腔,无不让我痴迷,无不使我流连忘返,直到演出结束,剧场空空,我才会悻悻地离去.
离开家乡,参加工作到了县城.工友们中戏曲爱好者不乏其人,有的甚至能接近专业水平.每逢单位搞大型演出,京剧《智斗》、豫剧《朝阳沟(亲家母)》《穆桂英挂帅》等选段都会搬上舞台,虽演出节目个个精彩,而我则对戏曲节目情有独钟.
最难忘陪老父亲在县剧院看戏.记得有一年冬天,豫剧名家王清芬率"清芬豫剧团"来我县演出.虽天寒地冻,路途近十里,但我和父亲依然兴致勃勃,连续三天夜场,场场不落.《大祭桩》《抬花轿》等剧目"唱念坐打、手眼身法",无不极致,出神入化,也算是过了一次戏瘾.
还有一次,越调大师申凤梅莅临东明县剧院,与仰慕已久的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自然不会错过.记得第一场演出是一场现代戏,不是大师的代表剧目,但我与父亲依然兴致不减,边听边交流,直到第二天看完大师的《收姜维》,才算是心安理得.至于任洪恩老师到县剧院的演出,我和父亲更是不愿缺席,其经典剧目——《倒霉大叔的婚事》《老子、儿子和弦子》,朴实幽默、饱含河南乡土气息的人物塑造,完全征服了我们.
多年以来,接触的剧种越来越多,部分剧种的经典剧目,我也是喜爱有加.豫剧《穆桂英挂帅》《三哭殿》《打金枝》《朝阳沟》《花木兰》;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曲剧《卷席筒》《风雪配》;越调《收姜维》《诸葛亮吊孝》;越剧《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道情《王金豆借粮》;至于吕剧、大平调、四平调、二夹弦、枣绑等等,虽是小众,但我也能听得如痴如醉.
由于对戏曲的喜爱,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总是每周必看.倪宝铎、庞小戈的主持风格也深入我的内心.至于年底的"梨园争霸赛"、河南台的《戏曲春晚》也是场场不落.
在郑州工作的那段时间,与同是爱好豫剧的工友,业余时间总是喜欢到剧场去听戏.舞台不大,最多容纳几十人,但每晚也总能有一两个名角登场.有一次,偶遇梨园春明星擂主,山东菏泽老乡——孙红艳,她那有板有眼的豫剧《五世请缨》选段,俨然有了马金凤大师的韵味.在剧场,我们大部分是只听不点,偶尔兴至起,心血来潮,也会点上几段自己喜欢的选段,那听得才叫过瘾,用地道的河南话叫"得劲".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戏曲的喜爱,有增无减.自从接触"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网友们的精彩戏剧唱段是我点击率最高的选项.
有人说:喜欢听戏,是一个人开始衰老的表现,但,从小与戏曲结缘的我,不知是否真的开始衰老,反倒觉得越听越喜欢,越老越离不开了.每当听着范军的"反串",听着童星秦梦瑶的"亲家母",听着女"黑头"的《探阴山》选段,我的心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青年,回到了家乡那月白星稀的夏夜……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源远流长,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从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到流行歌手李纹的歌曲《刀马旦》;从台湾作家白先勇编导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半个中国,到叛逆小天王周杰伦捏着假嗓在《霍元甲》中唱京剧……不经意间,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正悄悄地浸染着我们的生活.
美好的东西,需要传承.要像习近平说的那样,树立"文化自信".为此,就需要我们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多去关注戏曲文化的发展与壮大,让它永永远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永流传!
作者简介:
赵永红,现供职于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政工师,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喜书法、爱交友、笃爱旅游,业余爬爬格子,写点豆腐块文章,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及报纸、杂志.
- «
● 编辑 : 朤朤 / 陌语 / 沈晓沫
● 发布 : 小威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