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过度关心,正在伤害孩子

· 综合新闻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钱志亮 Saturday September-03 2022 21:19:03
摘要:慧智育: 老话讲:“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为人父母,为孩子操心好像总也停不下来。 恨不得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好及时给他提供帮助;舍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想把最好的……

  慧智育:老话讲:“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为人父母,为孩子操心好像总也停不下来。

  恨不得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好及时给他提供帮助;舍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想把最好的都给他;

  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把他培养成优秀的人······关心孩子,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家长“用力过猛”,过度关心,反而会引发更多问题。

01 过度关心,会削弱孩子的主动性

  生活中,家长的过度关心尤其表现在学习上,比孩子自己还要急迫。

  比如:经常问孩子“有哪些作业?”“作业写完了吗?”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买试卷、辅导资料,安排各种额外的学习任务。

  而这种过度关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的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磨蹭、拖延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是因为,过度关心、关注,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有人一直在盯着我、催着我往前走”,这种感觉其实很不好受——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受限制,没有自己做主、做安排的自由。

  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削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不光是学习,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兴趣爱好上也是如此,当家长的热情,超过孩子自己的热情时,就很容易破坏孩子做事的动力。

微信图片_20220903212306

  拿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来说,不少家长都会犯这个错:要求孩子每看完一本书后,说说这本书讲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甚至写一篇读后感出来。

  这种做法,让阅读变成了一项任务,会导致孩子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到最后放弃阅读。

  每个人都希望能对自己的事情做主,做起事来才会更加主动自觉。

  从孩子成长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才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家长应该把主导权教给孩子自己,给他留出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可以自己决定一些事情,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学会自我负责、自我管理。

  家长的角色应当是咨询顾问,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或提醒,不要过度干涉、管控孩子的事情。

02 过度关心,会抑制孩子的生命力

  节目《少年说》中,一个叫罗俊杰的男孩,站在天台上向楼下的母亲大声喊道:

  “妈,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从上小学开始,妈妈要求他每天吃一个苹果,小学毕业后,妈妈又要求他每天一个鸡蛋,就这样,他整整吃了一年半的鸡蛋。2000多个苹果,500多个苹果,他全都记在心里。

  电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由于体质原因,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家里人还总是给她递牛奶,告诉她“喝牛奶对身体好”。

  这些事例,不但暴露出家庭中孩子的弱势地位,连自己不吃什么都决定不了,也反映了父母过度关心孩子,以至于直接忽视孩子真实感受的错误教育方式。

微信图片_20220903212311

  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有这个通病:总觉得孩子不懂事,把自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看不见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比如:孩子爱吃苹果,想买苹果吃,家长却认为草莓更有营养,让孩子买草莓。孩子不愿意,家长就说孩子:“真是不识好歹。”

  孩子喜静,更喜欢待在家里,家长觉得多出去旅游对孩子好,不顾孩子的厌烦,非要带孩子出门,结果孩子玩得并不开心。

  家长认为自己是关心孩子,殊不知,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忽视和否定,家长看不见自己的感受,也不在乎自己的想法,自我价值感低。

  在家长的逼迫和控制下,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意志做事,缺少对生活的掌控感,内心压抑,很不快乐。

  这种过度关心,也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孩子满腹怨气,家长觉得孩子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其实,即使自己很喜欢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这项原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你所喜欢的事物,不代表孩子也喜欢;你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不代表孩子也是这么想的,更不代表孩子做了你期待的事情之后会觉得开心、满足。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真实地生活、成长的孩子,才能真正地活出生命力、创造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会人生的幸福。

  关心的前提,是看见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家长不要让自己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否则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

03 过度关心,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差,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表现为上课跑神、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写作业不专心,小动作多,磨蹭······事实上,孩子的注意力会随着年龄不断发展,正常情况下,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注意力会不断提高。

  因此,相比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更关键的是从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不被破坏。

微信图片_20220903212320

  生活中,家长许多过度关心孩子的行为,就会对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比如: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动不动就去嘘寒问暖,给孩子送水果、倒水;孩子堆积木、画画、玩沙子的时候,在一旁指手画脚,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甚至直接动手帮孩子做······

       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时,家长的突然打断、干扰,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破坏了孩子专注做事的体验,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差。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科学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家长与一岁左右孩子的互动模式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实验一共邀请了40组一岁左右的孩子与父母,运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孩子和父母的眼球运动来分析专注力。

  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一个玩具,父母按平时的习惯与孩子互动。

  实验发现,那些“努力过头”的父母,比如帮孩子拿着玩具,告诉孩子玩具的名字,孩子的眼睛已经徘徊在天花板上或者父母的肩膀上——孩子根本没有专注在玩具中。

  反之,那些表现“不主动”的父母,等待孩子自己对玩具产生兴趣,让孩子主导,孩子却能保持很高的专注力。

  教育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家长的关心要适度,尤其是在孩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随便去打断、指导孩子,给他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发展注意力。

  陪伴孩子时,家长可以在一旁静静观察,或是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主动和你互动时,再参与其中。

  总而言之,教育的智慧,离不开适度这个原则。家长再爱孩子,关心也要适度,给自己和孩子之间留出一个恰到好处的空间,孩子会发展得更好,家长教育起来也更加轻松。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