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这些食物不能给孩子吃!

摘要:快过年了 家长要注意 有些成人过年解馋的零食 对孩子的健康可能造成威胁 每年都有孩子误食和亲戚喂食 造成的悲剧 父母应时刻警惕,提醒身边人 不要给孩子喂这些食物 广西两岁多……

快过年了

家长要注意

有些成人过年解馋的零食

对孩子的健康可能造成威胁

每年都有孩子误食和亲戚喂食

造成的悲剧

父母应时刻警惕,提醒身边人

不要给孩子喂这些食物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524

  广西两岁多的小思,原来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会解手机密码,会用遥控器换台;现在的他,不知冷暖、不懂饿饱,连妈妈都会认错……

  原来,小思在二伯的哄逗下喝了一两多米酒后便昏睡不醒,并出现呕吐、抽搐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

  此后几个月里,小思被家人带着辗转4家医院求医,诊断结果是小思因酒精中毒导致脑损伤和癫痫,目前智力、运动、语言发育迟滞,相当于1岁幼儿发育水平。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531

  一位家住西安的网友发微博称,她的朋友带着两岁半的孩子参加家庭聚会,被一位亲戚喂食了一粒开心果后,呛入了气管,家人赶紧将孩子送医。

  孩子紧急接受了气管切开手术,但回天乏术,于当天下午被宣布不治。

微信图片_20230120145843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539

  浙江2岁男孩欢欢,一口气吃了20颗白果。一个小时后,他倒在地上全身剧烈抽搐。家人火速将孩子送往医院。但被送到医院门口时,孩子已经奄奄一息。最后没有抢救成功。

  奶奶哭着说道:“孩子挺喜欢吃的,我就一直给他剥,看孩子吃得开心,我也就没在意。谁知道这会要了我孙子的命……”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545

  浙江温州市区的晨晨虽然过了3周岁,但是身上的湿疹还是很严重,还有过敏性皮炎和哮喘。

  一次,家人给他吃了虾和螃蟹,结果到了晚上晨晨全身都起了大团红色的风疹,还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晨晨被紧急送往儿童医院进行抢救,被诊断为荨麻疹和哮喘发作。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551

  厦门的两个孩子在家,1岁弟弟肚子饿了,7岁的哥哥刚好看到家中有果冻,就打开了,喂弟弟吃了起来。

  弟弟吃了几口,就噎住了。哥哥赶忙给爸妈打电话,但弟弟送医后依然抢救无效身亡……

微信图片_20230120145554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559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606

  很多地方过年有吃年糕和元宵的习俗。但因年糕一般是糯米做的,糯米不好消化,可能会加重宝宝胃部的负担。

  另外,糯米还可能加剧宝宝胃酸的反应,造成宝宝胃部不舒服。而且糯米很黏,宝宝很容易吞咽不下去而发生危险。因此,不建议3岁以下宝宝吃年糕或元宵。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612

  话梅肉让很多人“爱不释口”,其实这种蜜饯类食品几乎是各种添加剂的大集合!另外,话梅有核,只要卡住就会造成生命危险。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618

  有老人的家庭,冬天特别喜欢腌制各种咸菜、肉类,而且在腌制过程中会放很多盐。

  高盐饮食易诱发高血压病。腌制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它和黄曲霉素、苯丙芘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致癌物质。

  所以,像咸菜、腌肉、培根、鱼片、牛肉干、鱿鱼丝这类食品,尽量不要给宝宝吃。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624

  很多家长会觉得宝宝长牙了、能咬了就可以吃坚果了。

  医生提醒,3岁以下的小宝宝不易嚼碎坚果,而且吞咽反射还未发育完善,即使能咬动坚果,也不能充分咀嚼,大颗粒仍然容易卡住气管。

微信图片_20230120145626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632

  蜂蜜中往往混有肉毒杆菌孢子,由于婴儿肠道菌群防御力有限,肉毒杆菌孢子可能会在肠道中发芽并释放毒素,导致肉毒杆菌中毒,出现便秘、食欲不振、虚弱、哭声改变和口、眼不听使唤等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岁以下宝宝不适合吃蜂蜜。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639

  刺身、生鱼片等含有大量病菌,在调料中蘸一下几乎没有杀菌作用,孩子的消化道很娇弱,很容易就造成腹泻、胃肠感冒等症状。

  一些没有煮熟的鱼(特别是淡水鱼)、半熟的牛肉、生虾蟹、蛙里可能还有寄生虫。儿童感染寄生虫,严重时可能会影响生长和智力发育。

微信截图_20230120145646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食物外,还有薯条、辣条、可乐、薯片等,宝宝尽量少吃或不吃。

  如果是小孩被噎,家长应在联系送医的同时,尽快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

  快过年了,这个急救知识家长们很有必要掌握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