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叶专栏 | 那些年藏在味蕾里的幸福
摘要:那些年藏在味蕾里的幸福 冬天里令我回味无穷的舌尖美味,是二姐给的两箱红薯。有红茬的,有白茬的,都挺好吃,红茬的甜软,白茬的甘面,不经意间童年味蕾里珍藏的记忆被激活,…… |
那些年藏在味蕾里的幸福
冬天里令我回味无穷的舌尖美味,是二姐给的两箱红薯。有红茬的,有白茬的,都挺好吃,红茬的甜软,白茬的甘面,不经意间童年味蕾里珍藏的记忆被激活,惊喜又悸动。
红薯春节过后才吃完,美味在脑子里萦绕,我却一个字也没写出来。内心的悸动如冰冻的河流,随着春天的到来,暗潮奔涌。多年苦苦寻觅却从未同频的滋味,终于在二姐送的红薯里找到了——童年记忆满血复活,我仿佛徜徉在岁月的幸福长河里。
几百斤红薯是二姐在院子里风里凉水里张罗出来的。按比例制成一盆的小苏打水,隆冬里二姐徒手把一块块红薯放进盆里再一块块捞出,晾干,只为了不碰伤红薯、久放不烂。晾干的红薯在纸箱里用旧布垫底摆满,再铺上报纸,再放红薯再用纸隔开,这是我再三追问她才说的。二姐的话勾起了我记忆中母亲勤劳的身影。
哪怕是步履蹒跚,哪怕一天只挖出百十棵红薯,他们也不愿意打扰儿女的生活工作,宁愿两个人慢慢做。在二姐眼里能让亲人们享用他们的劳动成果,吃得安心,所有的辛劳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劳作中望着长势喜人的庄稼,忘了劳累病痛,顾不上掸拭一身泥一身汗。
春播秋藏,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二姐每年在播种的时候就想好了丰收的玉米穗、红薯分享给儿女姊妹们。她不止一次对我说,如果啥也不做,那不成废人了吗?这也许就是劳动对她的意义吧。
靠在土里刨食的年代早已走进历史,孝顺的儿女们反对父母——特别是和二姐一样年过七旬的老人们种地,怕他们累坏了身体。可劳作了一辈子的他们怎么停得下呢?那是生活的意义和精神寄托,是农民对土地的深沉热爱和执念啊。
给女儿上忆苦思甜课,爱讲我小时候家境贫困,填饱肚皮就是我们能想到的幸福生活了。那时父母要养活十多口人,父亲的工资又低,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咋吃都香。
听大姐二姐说小时候她们常常忍饥挨饿,等到了我记事时,一家人总算能哄饱肚子了。醇香甘面的红薯滋养了我单薄的身体。瘦弱的母亲为一日三餐左支右绌,不得不为一家老小生计精打细算。我时常想起亲人们的心照不宣,越是馍菜少越会剩下。
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万千美食的我最想吃的还是童年原生态纯绿色的粗茶淡饭。在女儿看来算不上美食,甚至是不可理喻的滋味——我满脑子的杂粮面条、大麦面酸汤、高粱豆两掺面做成的香脆锅饼,青椒炒白萝卜条,红薯窝窝压成的饸饹,经过母亲的巧手打理,成了母亲家常饭的独有美味。
小时候天天盼着过春节,跟着母亲小心翼翼地敬畏天地万物,那时春节仪式神圣不可侵犯,祈福来年丰收保平安。母亲起早贪黑忙碌好多天,置办年货做各样好吃的。母亲用白萝卜、萝卜樱或者是柳絮配红薯粉条调制菜馅做成的高粱豆面菜饽饽,堆满了笸箩簸箕。梭子样饱满的菜饽饽我百吃不厌,一年到头也就这几天可劲儿吃,享受肆无忌惮的快乐。如今的生活天天像过年,少了敬畏和仪式感的年味儿淡多了。
父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可二姐和我聊天总绕不开母亲话题。她念念不忘的是母亲教她善良厚道,要论理颠倒比的换位思考,凡事看长远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母亲有时也发脾气,可事后她总是不厌其烦、掰开揉碎讲道理,让我心服口服。
二姐常常倾诉着对母亲的思念和崇拜,可我却把对母亲的依恋放在内心深处。她老人家从未走远,就活在子女的血脉骨髓和精神里,她的言传身教化作传承与回馈,从未离开过我们。
二姐分享的玉米红薯是爱的传承,大姐做的醋不也是继承了母亲酿醋的精髓吗?我们何其有幸吃了几十年的大姐酿的粮食醋!哥哥捞的鲜鱼做出满满的一锅鱼汤里,可不倾注着慈母无声的爱和满怀的期待吗?三姐把她的嫁妆被子拿出来给上师范的我用,四姐处处关照着瘦弱无力的我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这些是爱的传承;先富起来的弟弟对姊妹们用心帮扶,七妹逢年过节带上礼品看望姐姐哥哥们,这是爱的回馈。
我突然醒悟自己为什么迷恋黄河,每年都会情不自禁地去看黄河,站在河边自由自在,安心舒坦,什么都不必说。看着河水在缓缓流淌,听着时大时小、有时又似有若无的水声。是母亲河让我想起生养我们姊妹九个的母亲,有着黄河般博大胸怀和波涛汹涌的爱,把一切都给了儿女,包容我们,理解我们,宽宥我们。超越岁月长河,是母亲的爱护佑着我们相知相爱,唯有爱的传承和回报让一个家庭生生不息,一脉相承。
又是一年清明节将至,泪流满面的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作者简介:
孙玉叶,河南省长垣市蒲东中心校初中部语文教师。生活质朴,工作勤勉,兴趣广泛。也曾千里奔骑,归来不忘太极,酸甜苦辣皆底色,唯有日记最长情。有作品入选《师心有痕》。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沫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