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黄海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摘要:“闻公之言如见肝肺。”听闻黄岗村传奇式的老党员黄新宽,目前住在新区黄杰路的阳光城,我就想登门拜访一下,想看看当年的青年教师如何成长为黄岗村的传奇人物。 五十年栉风沐……


  “闻公之言如见肝肺。”听闻黄岗村传奇式的老党员黄新宽,目前住在新区黄杰路的阳光城,我就想登门拜访一下,想看看当年的青年教师如何成长为黄岗村的传奇人物。

  五十年栉风沐雨,半世纪春华秋实。党龄52年的退休老干部黄新宽住在阳光城15号楼的一楼,开门迎接我的是他的老伴,进门就闻到了香喷喷的排骨香,原来老党员黄新宽在厨房给老伴炖排骨。

1

  一阵寒暄后,我们落座客厅。客厅东边墙上挂着沉甸甸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客厅西边墙上挂着绘画作品“松鹤延年”,两边是一副对联“仙鹤起舞庆盛世,牡丹怒放福满门”;旁边墙壁上是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苍劲有力。言谈之间,我惊闻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都是黄新宽老伴刘凤兰老师去年的作品,激动不已。

  虽然已经76岁高龄,但老党员黄新宽依然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我是70年入党的,一直跟随党的脚步,见证了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身为一名党员,感到无比自豪!我希望青年干部能有更大的发展进步,以实际行动向祖国献礼!”随后,我们一起回顾在党50多年的光辉历程,忆党史、念党恩、悟初心。老干部黄新宽用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2

  小时候,黄新宽老人家境贫寒,姊妹多。五女二男,姐弟七人,家长不支持上学。小学是在郭梅小学读的,每天上学都要割一篮子草,但成绩总是第一名,老师家长比较满意。1958年在古桥学校读五年级的上学期,在徐王赵学校(当时叫武辉学校)读六年级。1960年小学毕业。徐王赵学校纳入长葛三中学区。1959-1962年是国家的困难时期,没有吃的,吃杨树的嫩叶和柿树叶,其他树叶都吃光了,大家把杨树叶或者柿树叶做成菜团子,每天还要挖野菜充饥。

  1960年秋季读初中,开始8个班,后来因为“困难”,很多学生辍学,一年后缩减为4个学习班,黄老一直在初一2班,成绩优异。读初中的时候,没有面食,大部分吃红薯,一周一篮熟红薯,怕放坏,在教室外面晒干。冬天上学,带上生红薯,用布袋装住,写上姓名,以班级为单位,一班一个,送到学校食堂蒸熟。当时,吃的东西除了红薯就是红萝卜了。

  1962年,条件有所好转,生产队开始供给玉米面,每个学生每天4两,一周6天,每人每周24两(当时一斤16两)。后来,玉米面和笤帚苗掺在一起做成小面饼,一天吃6个,一周36个饼,都是查着数过日子。当时条件很苦,很多学生家里都很困难。长葛一中当时在洧川,少年新宽和同学都是步行去学校,需要步行八里路才能到学校。

  1963年青年黄新宽考上高中六六届甲班。学校距离家里50里(实际是23公里),每周一次回家背着窝窝头上学。有一次步行走到董村村西头,有个亲戚在路边摆烟摊,他想让我找个马车趁车去上学。恰好碰到一个赶马车的老乡,亲戚说,学生背着窝窝头上学,东西太沉,能不能顺路趁马车去上学?老乡答应了,半路上却说,给我两个窝窝头,不给就让半路下车。青年黄新宽咬牙答应了,就这样,一周的口粮就少了两个窝窝头。

3

  后来形势好了,读高中的时候,生产队一季供给玉米和红薯干,自己可以拿到公社粮所卖掉换粮票。当时国家标准是男生每月35斤,女生每月30斤,有粗粮,也有细粮,都换成了粮票。

  196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中毕业的黄新宽就回村务农了,在本大队负责“清理阶级队伍”有关工作。当时有政策:上初中不出村,上高中不出公社(乡镇级别)。大队干部就通知黄美卿教初中数学,青年黄新宽教初中语文。先是在村里的祠堂上课,后转移到生产队的炕烟屋。期间,青年黄新宽和学生一起打土坯,烧砖,拉土填坑,建新校舍。

  有一段时间缺老师,年轻的黄新宽既教语文又教数学。当年,青年教师黄新宽多次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荣获全乡第一名,代表学校去公社上示范课。1971年,公社领导说,好好干,有一个公办教师指标准备考虑你。这一年,青年教师黄新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2年春,县里招聘干部。年轻的黄新宽把公办教师指标让给了同事,主动参加干部招聘考试,顺利通过了政审等环节。干部招聘需要工作成绩突出,人品作风过硬。1972年下半年经过半年实习期,考核合格,分到了老城公社,担任办公室干事,随后担任党委秘书六年。年轻的黄新宽20多岁就是党委委员了。

  1979年秋,青年黄新宽开始到长葛县生产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一年后,调到了官厅公社担任副书记。期间考上了河南省农学院,参加第一批干部正规培训,文化考试合格,顺利毕业。随后担任长葛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董村乡乡长、董村乡书记。期间有修双洎河河堤几里长的工作任务,董村区域河堤长,任务大。期间,打工的人、工地上的人和邻公社的人有矛盾,经常会因为争地边或者偷伐树木而打群架,年轻的黄新宽三天三夜守在工地,处理矛盾,没有合眼。

4

  修河堤任务结束后,由于工作劳累,造成植物性神经紊乱,引起了心动过速,随后住院半月。期间县领导到医院看望,很是感动。后来去北京的301部队医院检查,核实不太严重。身体痊愈后,调任长葛县第一任监察局书记兼局长,主要工作就是监督检察县里的领导干部,青年黄新宽为人正直,廉洁工作,在查处几个科级干部时,很多说情的,但他坚持原则,依法依纪给予处理,最后得罪了很多人。后来调任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县人大,退居二线。

  老党员黄新宽回忆说,当年就想给家乡做点事,退休后最自豪的四件事就是赓续家谱、四次祭祖、修缮祠堂和整修祖坟。

  先成立黄氏宗亲家谱理事会,到乡里找到有关家谱的最原始的资料,再在村里进行全员登记。后来参与的几位老乡整理了半米多高的家谱登记档案,特别要感谢黄新奇、黄水长等同志。期间,续家谱理事会是一村一个负责人,开会筹善款,年前开始宣传发动,正月初三就筹善款20000余元。当时看到黄侍郎墓地的石器都倒了,坟头都平了,心里就有了更多的想法。随后开始整修祖坟,立石碑,封土,栽上松树和柏树。

5

  2003年清明节开始祭祖活动,四年一次祭祖典礼。目前已经安排三次整修祖坟,四次祭祖典礼。据不完全统计,宗亲活动已经栽种柏树6000余棵,松树1000余棵,塔松64棵,立祭碑和功德碑120余块,共计耗资100余万元。

  延秀岗(俗称老坟岗)被南蛮从中间挖断了,整修祖坟活动就把“延秀岗南北两部分连起来”当做一个重要任务。期间,退居二线的老干部黄新宽一天在村里召开三次广播会,动员全村老少乡亲参加整修祖坟活动。村干部带头捐款,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租赁邻村自卸三轮车十几辆,拉土10000余方,一个月后终于填平了“老坟沟”,让延秀岗完美呈现给乡亲们。

6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黄杰陵墓(俗称黄侍郎墓)先后被列入长葛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黄杰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新世纪新时代,长葛市新区命名三条大路:张辽路、陈寔路和黄杰路。

  修祠堂提上日程后,黄新宽积极动员宗亲人员,参考一代名相陈廷敬的祠堂重修“黄氏宗祠”:石狮子、香炉、功德碑、院墙、门楼和主殿等累计耗资近30万元,希望给黄氏宗亲留一个祭祖的好环境,希望黄氏宗亲尽快成立黄杰文化研究会,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的黄杰文化,因为黄杰文化的核心就是忠孝典范、德艺典范、为官清正、体恤百姓。

  老干部黄新宽回忆说,黄杰是明朝的户部侍郎,正三品。当年黄杰在京城病逝,皇帝“停朝三天”,参考北京明十三陵,仿修黄杰陵墓,其中石人高2.4米,石马高2米。陵墓修盖好,明孝宗朱佑樘为黄杰书写“祭文”,礼部官员护送黄杰灵柩回到黄岗村南地延秀岗安葬,并举行隆重的葬礼,当时的河南省巡抚担任钦差大臣宣读御祭文,礼部右侍郎担任司仪,朝堂之上的六部九卿送挽联和挽诗24首。

7

  黄杰葬礼之所以如此隆重,是因为当年的明孝宗是“中兴明主”,18岁开始当皇帝,在朝18年。黄杰为官八任,在职三十余载,誉满朝野,吏畏其威,民委其患。特别是任户部侍郎期间,黄杰负责管理全国钱粮,节约开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国防。致使明朝中兴,黄杰德高望重,实属明代中兴名臣,孝宗谕祭有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言谈之间,老党员黄新宽激动的心情自然流露。黄老高兴地说,就想给家乡做点事,退休以后主要做了四件事,期间还到全国各地旅游,参观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除了接送孙子辈的几个孩子上学放学,就是待在家里陪老伴练字和绘画,老伴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市文联的会展活动并多次获奖。看到老伴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发表在长葛市宣传部主管主办的期刊上,老党员黄老双眼充满了骄傲,充满了自豪。

8

  52年的党龄,锤炼出黄新宽鲜明的政治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退休后的老党员黄新宽喜欢读历史书和人物传记,家里收藏有志书和文学书籍多册。精神矍铄的黄老看着墙上挂的50年党龄的纪念章和绶带,骄傲的言情无法言表。

  傍晚时分,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活动结束了。我看到了老两口在小菜园里种植的豆角和黄瓜等蔬菜,菜园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劳动之余还可以品尝辛勤劳作的成果。

  老党员黄新宽和老伴送我到大门口,依依惜别。

  日落西山红霞飞,今日采访把家归。

  作为青年党员,我要坚守对初心的矢志不渝、对理想信念的虔诚执着,传承文化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立足本职工作,担当作为,在新征程中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9

作者简介:

  黄海健,河南省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长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许昌市骨干教师,长葛市明星班主任,喜欢文字,热爱生活,春风十里,静待花开,一个有梦想的文学爱好者。


教师


  • «
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