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期!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温馨提示:5大策略,助你高效备考

摘要:慧智育: 2023年高考就在眼前,冲刺的号角日渐嘹亮,奋进的身影越发清晰。在这最后的20天里,高考备考冲刺非常关键。虽然留给考生的复习时间已经不多,但越是到了收官阶段,越是……

  慧智育:2023年高考就在眼前,冲刺的号角日渐嘹亮,奋进的身影越发清晰。在这最后的20天里,高考备考冲刺非常关键。虽然留给考生的复习时间已经不多,但越是到了收官阶段,越是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科试卷满天飞”,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今天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为大家准备了5大备考策略,助你高效备考!

策略一:制订计划,规律作息

  关键阶段,要制订详细的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功课复习、文体活动、休息与睡眠时间,防止复习忙乱、缺乏收获感,从而保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1

  很多善于安排、计划周密的考生一般都会尽量采用模拟高考的相关程序来安排具体的复习过程。如早上7点起床、中午1 2:30休息,下午14点起床、晚上22点休息等。为了使自身的兴奋点保持与高考一致,复习内容的时间节点也可以与高考科目基本一致,如9:00~11:30复习语文与综合,15:00~17:00复习数学与外语。复习间隙穿插一些休息活动,从而放松心情、提高效率。

  制订计划要细致全面,计划中可以安排阅读一些写作素材或时政点评,以便在写作文时灵活运用。考生每天可在每一学科上拿出15~20分钟,专门用来查漏补缺,也可同时采用弱科多投入5分钟、优势学科少投入5分钟的方式备考。

策略二:真题训练,注重规范

  解题不规范是考场失分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成绩靠前、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解题时如果没有按照标准步骤解题,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良好的解题习惯、规范的解题格式不仅能理顺做题思路、提高做题效率,更能大大提高做题准确率。

2

  为避免“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建议临近高考时,考生们把近年高考真题中的中档解答题认真做一做,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来书写;做完以后,要认真对照参考答案,根据评分标准掌握采分点,以此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认真书写、规范做题、步骤清楚、准确完整。

策略三:回归课本,重视基础

  高考注重基础性,突出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强调在深刻理解主干知识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这是高考基本的改革导向。

3

  一般来说,80%的高考试题都是中档基础题,其答案基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源头”。考生不要总盯着难题、怪题不放,抓错复习的重点方向,这样容易增加心理负担,造成自己的挫败和焦虑。因此,考前回归课本、重视基础是必要的。对于教材要求的、高考常考的、还不太熟悉的主干知识和核心重难点,完全可以通过认真复习教材、做书上的例习题的方法消化和掌握,这样既可以熟悉知识本身、提高解题能力,还可以提振信心、达到练手目的。

策略四:研读课标,归类纠错

  课程标准规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也指明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特别是在考前,应该再仔细研读各科的课程标准,把握考试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中不熟悉的考点、经常出错的考点进行归类整理,集中突破;还可以利用之前的试卷和练习,将容易出现的错误点分类训练,以免在高考中再犯类似的错误。

4

  考生在考前还可以突击短板学科,尤其是该学科的短板知识。考前查错、改错比做新题、难题更重要、更有效,因为错题往往不是一个知识点的失误,而是连带知识概念或规律等内容的生疏和空白。考生在梳理和总结过程中会发现,许多不同的题目出错可能就集中在某些相同知识点上,那么,这些知识点就是需要恶补的短板。

策略五:强化训练,回忆梳理

  考前要保持做题的手感,才能达到理想的应考状态。考生可以每天进行各科的模拟高考,定时完成一套高考真题的选填题,同时在做题之后要及时反思总结,才能将解题过程转化为自己的解题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解题能力。

5

  对知识的梳理可以这样去进行: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不看任何资料,梳理某章节所有的知识点、典型题型、重难点、思维方法与易错点,当然也可以对比教材的目录进行梳理。梳理后可能会发现还有部分知识和方法自己没有回忆完整,这时就需要和书本、参考资料进行比较研读,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用太担心,逐一解决即可。

  总之,高效的冲刺备考是以调节状态为主,同时注重知识的查漏补缺;通过练习保持解题手感,把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做好时间把控,规律自己的生活作息,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高考当中,争取最理想的成绩!

 



微信图片_20230219153050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小威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皖ICP备202406283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