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韩 红:出 行

摘要:谨以此文告诉第一次出行的人,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同时通过34年前后两次出行的各种变化和感受,歌颂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 接到6月11号去浙江师范大学培训的通知时,已经……


  谨以此文告诉第一次出行的人,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同时通过34年前后两次出行的各种变化和感受,歌颂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


  接到6月11号去浙江师范大学培训的通知时,已经是6月9号晚上。领导在微信上发了表格,让我把身份证、电话号码等信息填一下,拉我进了一个“教研员专业培训群”。10号晚上,还没有人通知我出发时间地点。给领导打电话,问我买的是什么时间的票。我懵了:我报身份证号码不是为了买票吗?原来得自己买票呀。

1

  问了群里的熟人,人家都是一星期前就买了票的。上网一查,那个车次的票已经没有了。从新乡到金华的票没有,从郑州到金华的直达高铁票也已售罄。对于从来没有坐高铁单独出过远门儿的我来说,这可是个极大的挑战。

  几经周折,还是领导为我买上了11号下午两点多郑州-金华但需要到南昌中转的高铁票。女儿和老公不放心,说在这个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你一个50多岁的没出过门儿的老女人肯定会遇到诸多难题,说不定会有误了车次甚至丢了人的危险。于是,他们让我走一步就在家庭群里汇报一步;姑娘更是把怎样找站台,怎样找地标,尤其是到南昌站怎样换乘一再交代。我在感动着家的温暖的同时安慰他们说:“不要紧,丢不了,又不是不认字;别忘了我可是18岁就独闯新疆的人!再说,不懂的我也可以问工作人员呀。”但其实自己心里也是惴惴的。

  下载12306,准备衣物、洗漱用品。行李很简单:一个小拉杆箱,随身背的小挎包。在千催万催中,中午12点坐上了获嘉到郑州东站的网约车。司机师傅在沿途又接了两个人,以致我一度怀疑会赶不上车。正好车上有一个年轻人也是到东站坐车的,但人家的车次晚很多。我跟人家说好,一定要把我送到站里面,找到我要乘坐的车的检票口。

2

  下午1:45分,下网约车,因为有的地方还在修建,师傅把我们放在了稍远一些的地方。郑州东站好大呀,要我自己肯定得找好大一会儿。跟着小伙子七拐八绕,终于到了进站口。他热心地帮我找到了我车次对应的检票口才离开。

  检票口上方的滚动字幕,赫然写着最近几趟车的“车次、开点、站台、车厢、地标”等信息,真的是一目了然。再次看了看手机上的车次信息,嗯,不错,是G893次,6车厢,这才彻底放了心。离开车时间还早,我就在候车大厅转悠着观察。发现只要认字,并且用心观察,即使是老农民,也根本不可能被难倒。

  检过票,随着人流下去,到达14站台,找到褐色地标对应的6车厢位置。

  复兴号列车从远处驶来,尖尖的车头,流畅的车身,好酷!

  上车、找到座位,放好行李,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找到插口给手机充上电,完美!

  15点56分,列车在武汉站停靠。这座英雄的城市,经过了2021年的劫难,更加活力四射!

  列车继续行驶,车厢门上方滚动字幕显示车内温度是26度,列车时速在每小时350公里以上。路上看到大片的水域,还看到了成片的荷叶,只是未见荷花。

  17点07分,列车准时到达庐山站。透过车窗向外望,希望可以看到庐山,但只望见了远处的几个山包。

  17点53分,列车到达南昌站。根本不用担心换乘的问题,因为地上有指示标志,清楚地写着换乘往前走60米上直梯,每层台阶都写着换乘通道。直接上楼,就到了候车厅。很快就找到A14检票口。

  看看时间,才18点整,离发车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到了自助取票机跟前,便想尝试一下。一按打印报销凭证,按照提示把身份证放上,便出现了车次,在后面方框里打√,然后确认,南昌西-金华的G2190次的车票出来了!可是再操作,却怎么也出不来郑州-南昌西的。又转了一圈,还是不死心。把身份证再放上,咦,这次出现了!打印出来了!那一刻,我真的好激动,觉得自己好有本事!就像38年前初次学会骑自行车一样,兴奋异常。可是还要按捺住内心的激动,不告诉他们,准备给他们一个惊喜。

3

  检票、下楼,到站台。按照在郑州站的经验,指示牌上2写1-10车向后走,10车以后向前走,我是15车,地标绿色。在绿字15处等,列车停靠时车门正好在这个位置。真是精准又贴心!

  列车继续向南,这里的景色与之前又有不同,水田更加星罗棋布。

  后座上一个小姑娘,可能也是第一次坐高铁,一路上叽叽喳喳,兴奋得不得了。列车上的乘客有的看书,有的看手机,也有的打开笔记本在工作。车厢里偶尔有乘务员卖餐饮和提醒乘客收垃圾的细语声。静谧、温馨而祥和。

  19点10分,车到鹰潭北站,看外面已经黑了,到底是往南走了1000公里,天黑的比北方要早;7点39分到上饶;20点37分,列车停靠京华站。下车,随着指示到出租车停靠点,坐出租车到达金华市景轩酒店,顺利和前来学习的同志们会师!

  从郑州到金华,大约1100公里,除去换乘的40多分钟,共用时五个小时多一点。


  1989年7月4日 星期二 晴转阴

  趁着这个暑假到乌鲁木齐去看大哥,是前两天才决定的。二哥往新乡跑了两趟,才买到了一张T69列车的硬座票。行李是昨晚才收拾的,因为本也没有什么好准备的:两个书包(我的几件旧衣服和几本书),两个纸箱(给大哥带的玉米面和香油等土特产)。

4

  午饭后,在公共汽车上难受了近一个小时,到新乡的时候,时间还早,到站里把东西寄存了一下,到人民公园转了一圈。再一次到车站的时候,也只是下午六点多钟,离上车还有两个多小时。到附近的饭馆吃了点儿饭,取出寄存的箱子,做好了上车的准备。这时候我真希望二哥突然下定决心不让我去了,那时我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的。

  八点钟,到检票口等候进站,我的心情更紧张了,生怕路上遇到坏人或火车在路上出了什么事。二哥看起来也非常担心,不住地叮嘱这叮嘱那,但他越说,我心里越紧张。

  等车的时候,碰到了两个中年人,二哥听说他们是到柳园去的,并且老家是赵固的,便托他们照顾我。看得出二哥比我还紧张,他更怕我在路上有什么危险,毕竟我是第一次独自出行,并且是3000多公里的远门儿。

5

  列车开过来了,是一列很长的绿皮火车,车厢上有“T69北京-乌鲁木齐”的字样。列车缓缓地停了下来,二哥忙着把行李送上了车。但是还没找到放的地方,开车的哨声已经吹响,催着送行的人赶紧下车。

  车上人很多,过道上都是人,天又热,空气中充斥着汗臭味儿。箱子太重,我前后挎着包,两只手吃力地拖着纸箱,还得小心翼翼地请别人让路往里面走去找地方,满脸流淌着的不知是汗珠还是泪珠。

  列车徐徐开动了,我只对着车窗外月台上的二哥说了句“回去吧”,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模糊的泪眼看着他消失在朦胧的雨雾中,我知道我离家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7月5日 星期三 阴转晴

  昨晚上叮叮当当下了一夜的小雨,三门峡的两位旅客和西安的一对儿青年男女打了半夜的“双升”。我有两个小时在他们的座位旁边坐了很小一块儿地方,其他时间就在两节车厢中间稍微松散的地方站站坐坐。这里有很浓重的烟味儿,并且随着火车的时快时慢,连接处也“咣当、咣当”地一松一紧。一路摇摇晃晃,,虽然瞌睡得两眼涩疼,却是怎么也闭不上。

6

  火车进入西安车站的时候,大约是凌晨五点来钟。那一对年轻夫妻下了车,我也总算有了座位。

  火车上开水供应很紧张,一茶炉水烧开之后,许多人挤着去打,以致烫坏了双腿和双脚。人们拥着、挤着,但往往是刚打过几壶,茶炉里已经空空如也了。

  今天一天只吃了从家里带来的一个炉馍和一个鸡蛋,尽管很渴,也不敢怎么喝水,一是打水很不容易,二是上厕所得排队。

  7月6日 星期四 晴

  列车继续西行。今天观察了列车上的一些人:

  因为是硬座车厢,所以大都是穷人吧。探亲的拖儿带女,大包小包;打工的包裹行李,瓶瓶罐罐;也有在内地上学放假回去的,背着书和洗漱用品,一路上高谈阔论。

7

  因为原先很少看到维吾尔族人,所以一开始对车厢里的这个维族小伙儿很怵。他二十七八岁的年纪,个头很高,足在一米八五以上。两眼炯炯有神,仿佛有一种洞察人内心秘密的能力;满脸黑黑的络腮胡子,下巴上的胡子丛中,有一颗很大的黑痣;上身一件条纹汗衫,下身一条牛仔裤,腰上别着一把带有花纹的刀鞘,有一次,他把刀子从刀鞘里抽了出来,那把刀亮光闪闪,寒气逼人。他操着一口新疆土话(我三哥曾跟我拽过),是雄浑的男中音,能够听得懂。

  下午的时候,维族小伙儿邀我和另外两人打扑克,也是打的“双升”,觉得维族小孩子也挺随和的。因为几个人玩儿得高兴,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许是太累了的缘故,晚上在座位上歪着睡了四五个小时。

  7月7日  星期五 晴

  列车钻过了十二个天山山洞,眼前豁然开朗,两边是低山,列车在山谷里飞奔着,拐弯的时候,可以看得到车尾的几个车厢。广播里开始播送着终点站要到的消息,说着感谢旅客的帮助,使69次特快安全完成这次旅行的话,又介绍着乌鲁木齐市的各大宾馆和往各处开的长途汽车。我却是早已忍不住了,站起身来向车窗外张望,生怕车站已到,瞅不见接我的人。

8

  谁知列车竟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我抓着书包,坐在已经很破的纸箱上,做好了下车的准备。这半个小时在难挨的等待中终于过去了。列车徐徐地进了站。车停了!旅客们纷纷扛大包拎小包,向车门走去。我却怎么也扛不起地上的纸箱。无奈只好请一位同志帮忙抬下来。

  正准备出了站再找大哥,猛然发现大哥和侄女正匆匆走在月台上,眼睛焦急地不时瞅着车上和站台上的人。我激动地喊了声:“大哥!”便哽咽起来。大哥过来帮我拿上了箱子,并再三感谢帮助我的人。

  我看到侄女穿着素雅的黑白小格儿的的确良短袖上衣、雪白的西式裙子,再看看自己身上黑一片儿灰一片儿的衣服和已经看不出颜色的鞋子,感到真的好丢人。好在大哥及时问我:“车上脏得很吧?”我便赶忙点头。

9

  随着人流,出了站,站在车站广场,转身抬头看着“乌鲁木齐南站”几个大字,心里感慨万千。

  从7月4日晚上8点多在河南新乡上车,到7月7日下午三点到达乌鲁木齐,全程3000公里多一点,用时67小时。

  在发黄的日记本里找到1989年暑假西行的日记,细细翻看,艰难情景历历如昨;又回忆起今年暑假的东南之行,虽也有小小的不安,但科技让出行如此便捷,列车30年间五倍的时速提升让天涯变成咫尺!这怎能不让我们欢欣,不让我们感动,不让我们歌颂?


作者简介:

  韩红,河南省获嘉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马丽红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新乡市模范班主任。紧张的工作之余,喜欢把情思倾注笔端。


微信图片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皖ICP备202406283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