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龙专栏 | 最忆五仁香
摘要:那年中秋节,正逢秋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忙着收秋。父亲正在县南水利队上整修金花泉,无暇顾家。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娘以及还未成年的我们。 那天午饭后,娘领着我…… |
那年中秋节,正逢秋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忙着收秋。父亲正在县南水利队上整修金花泉,无暇顾家。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娘以及还未成年的我们。
那天午饭后,娘领着我们到村北的豌豆滩收玉米。豌豆滩,是队里分给我家的责任田,有三亩多大。我们这里沟壑纵横,地块众多,面积也不大,为了识别方便,大多以其形状、位置或者过去的种植历史命名:豌豆滩,是因为过去常种豌豆;绿豆滩,是因为过去曾多种绿豆;长伸地,是因为地块南北狭长得名;四方台,是因为其形状四四方方而命名。
刚到豌豆滩,娘便领着我们哥几个,每人分包两行,挎着篮子掰玉米棒子。每掰满一篮子,便运到地旁空闲处堆放在一起,以便运回家后去皮晾晒。
太阳高悬,秋天热燥,田地里没有一丝风,在高高的玉米地里劳作,更显闷热。不一会儿,我们便满头是汗,脖子上、手腕处被玉米叶子拉蹭出了红红的血道子,经汗水一浸渍,疼痛难忍。我们哥几个便想打退堂鼓,跑到旁边的树荫下休息一会儿。
娘也理解我们,小小年纪就让干农活,于心不忍,也不逼迫,只是笑着对我们说,“孩子们,歇一会儿就接着干。今个是八月十五,掰完玉米棒,晚上回家,咱们切月饼吃,奖励奖励你们。”娘一边说一边一个人接着快速掰玉米棒子了。
月饼是那个时候的稀罕物,是走亲访友的上等礼品,一般人家很难吃到。听说有月饼吃,哥几个马上高兴起来,忘记了燥热和劳累,连忙挎着篮子钻到玉米地里,跟着娘掰玉米棒子去了。哥几个争先恐后,看谁掰的多,掰的快。
傍晚时分,娘领着我们哥几个终于把那块地里的玉米棒子掰完了。看着这堆成小山似的玉米棒子,娘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又一季的劳作没有白费劲儿,我们知道那就是丰收的喜悦。
娘望着二哥,三哥说:“老二、老三,你俩年龄大,用咱家的架子车把玉米棒拉家吧,让老四、老五帮忙推着,我先回家做晚饭了。”那时,大哥在部队服役,二哥三哥也才十五六岁,俨然成了家里的男子汉,连忙带头装车,我们哥四个一块儿,把玉米棒子一车又一车地拉回家,堆放在自己家的院子里。
月亮从东岗之上慢慢地升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如同一个黄色的大圆盘子,等升到高高的桐树顶上的时候,月亮变成了银灿灿的白色,把整个大地都照得雪亮,对面哥几个的脸庞都能清清楚楚的看到,汗涔涔、红扑扑的。邻近的玉米地里传来哗哗的声音,不时还有吆喝声,那是村里人也在抢收玉米棒子。
当我们把最后一车玉米棒子拉回家时,娘已做好了晚饭,玉米糊糊加炒南瓜丝,还有娘拿手的白面烙馍。虽然那是家常便饭,但也是那个时候最好的饭菜了。给爷爷奶奶端去饭后,我们哥几个便狼吞虎咽起来。
刚吃完饭,娘便从箱子里拿出一斤月饼,放到灯下的桌子上,说:“这斤月饼是我放起来的,不舍得吃,专门过八月十五才吃哩。”看那月饼,用黄色的草纸包着,最上面覆盖着一张红色的封纸。封纸上是油印的嫦娥奔月图案,那嫦娥容貌娇艳,衣袂飘飘,袅袅欲仙,栩栩如生。月饼周围用细细的纸绳系着,纸绳的最上头打了一个结扣,方便提着。
那时候常常听说“提盒点心串亲戚去”,或者说“提两斤月饼串亲戚去”,可见月饼在那个时候是多么的贵重。
娘轻轻打开月饼的包装纸,露出两个圆圆的叠放在一起的月饼,月饼正面是优美的图案,印着“中秋月饼”四个字。娘拿出刀来,从中间纵横各切一刀,两个月饼便被分成了大小相同的八份。
娘拿出两块让哥哥送给爷爷奶奶吃,我们哥四个每人分了一块,娘把剩余的两块又叠放在一起,从中切了一刀,又变成了四小块,轻轻地从其中的一块中抠掉一点,放到嘴里,说:“这月饼真甜,你们哥几个今儿个出力了,再奖励一下。”
月饼是五仁的,有花生、芝麻、葵花仁……有甜甜的青桔丝,还有一咬嘎嘣脆的冰糖,甜甜的。哥几个,谁也不敢狼呑虎咽了,都在一小口一小口的吃着,品着。
月亮还在头顶上悬着,圆圆的,明晃晃的。小院子里,月光融融,爷爷奶奶还有娘看着我们美美的吃着月饼,脸上挂满了笑意。
那晚的五仁月饼吃着真香,也真甜,烙在童年的味蕾上,印在少年的记忆中,经年难忘。
作者简介:
王新龙,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新密市优秀教师、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有作品散见于报刊或获奖。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