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个月,行走8个市,他们找到了乡村学校的新“绿宠”

摘要:9月15日,一份长达6049字的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背景下推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提档升级调研报告》 ,摆放在省教育厅总督学刘林亚的办公桌上,报告真实记录着河南省教育……

  9月15日,一份长达6049字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背景下推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提档升级调研报告》,摆放在省教育厅总督学刘林亚的办公桌上,报告真实记录着河南省教育厅专项调研组近5个月来、行走8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深入调研的成果。

  这是刘林亚今年上半年带领相关处室人员,响应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省委第十一巡回指导组和省教育厅厅党组指导下,开展时长最长的一次调研。

  调研报告旁边,是8月25日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印发的《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两份文件,记录着省教育厅以“绿色种植小切口,谋‘五育’并举大教育”的思考过程,以及深入探索乡村教育创新发展实践的新路径。


  乡村教育品质,关乎着我省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准,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乡村教育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及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的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在省委第十一巡回指导组和省教育厅党组指导下,调研组先期进行了专项调研。

1

  调研组在辉县市调研

  今年4—6月,刘林亚带领省教育厅基教处、发规处、财务处、体卫艺处的同志组成专项调研组,先后调研了洛阳、安阳、新乡、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和济源示范区等地,深入乡村学校,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访谈交流,以多种形式深入调研。

2

  调研组在南阳市调研

  调研组发现,我省不少乡村学校依托劳动教育,统筹乡土资源,在校内开展了丰富的种植实践。一些学校合理利用教室、走廊、广场、空地等区域,设置种植空间,并安排教师兼职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种植活动。

  在济源示范区梨林小学,校园里建有轮胎盆景区、荷花鱼池区、百草园种植区等“六区两馆”的田园劳动基地;邓州市古城实验小学在校园劳动基地种植中草药及蔬菜、花木,邀请农艺师作为劳动技术指导员,为学生讲解植物种植知识;安阳市高新区第三小学在校内建设农耕馆、举办农耕文化节,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原农耕文化。

3

  记者了解到,济源示范区梨林小学打造的《田园文化:乡村学校发展的“金钥匙”》劳动教育案例,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让河南的乡村劳动教育经验登上全国舞台。

  该校校长段济宁告诉记者:“经过9年实践探索,学校在田园劳动基地建设、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以及田园文化打造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为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找到了一组可复制、借鉴、推广的经验。”

4

  在多样化种植实践基础上,一些学校积极开展课程化探索,形成了一些种植教育校本、班本课程。商丘市虞城县明德小学探索构建“绿植+”学科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挖掘绿植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独特作用,打造绿色、生态、科技、人文校园;济源示范区梨林小学邀请农技专家、有经验的农民,对教师进行培训,在种植教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种植课程、节日节气课程、消失的劳动用具、劳动教育评价手册等四大课程。

  一些学校注重资源的融合互动,结合实际,积极争取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强化专业技术支撑,并与城区学校结对,互动互学互鉴。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学校与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联合打造了“南太行种质资源圃”,大力开展以中草药种植为主要形式的种植教育。辉县市文昌小学校长赵花玲介绍,学校和西平罗乡中心学校自主结对,优势互补,成立“文在川教育联盟”,两校结合实际,通过农耕体验、中药辨识、传统手工、人际交往等活动,从课程到活动,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立体式共建共享,推动城乡融合、校际融合、课程融合、育人方式融合,力促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5

  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学校校长赵镜波告诉记者:“我们以集红色教育、劳动教育、中草药种植、中医药文化、国防教育、体育等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辐射周边文旅打卡、中草药种植收购、土特产销售等,提升乡村教育品质,以教育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在开展系列种植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学校有意识地融入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等价值观教育。邓州市林扒镇中心学校让学生参与从中草药育苗到收获的种植过程,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邓州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明雨告诉记者,在“五育”中,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问题比较普遍。这次主题实践活动是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常态化开展好这项主题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品德修养、健康体魄、审美情趣、劳动素养等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施中,邓州市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洛阳市伊滨区枫叶路小学在学校主干道两侧,收集摆放了旧水缸、旧瓦罐,并种有绿植;学校还收集旧纺车、旧农具建成农耕文化馆,保留农耕文化痕迹,为校园增添了乡风雅韵。

6

  记者在跟随调研组采访时发现,邓州市致远学校注意挖掘乡土资源的育人优势,整合花洲书院、编外雷锋团纪念馆、中草药实践基地等资源,建立了校外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大自然的同时认识社会和生活,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知农爱农的深厚情怀。

  总结分析调研情况,虽然全省部分农村学校已结合乡土资源,就发展种植特色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整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的共性课题,比如很多的活动碎片化不成体系、学生参与度较低、活动少形式单一等。

7

  基于此,调研组提出,要在全省乡村学校开展“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优势,依托种植实践厚重载体,推动多学科融入、多空间拓展,着力构建独具乡土特色、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新样态,积极推动乡村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确保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8月25日,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印发《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引起教育系统广泛关注。同时,中国教育报、央广网、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高度关注关乎河南乡村教育创新发展的这一主题实践活动。

  “以乡村学校开展绿色种植作为小切口,突破的是劳动场域的发展瓶颈,接续的是中原璀璨农耕智慧,发展的是中华优秀劳动文化,提供的是‘五育’并举新思路,塑造的是乡村教育新样态,注入的是乡村振兴新活力。”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汪豪浩告诉记者。

8

  读过方案文本,光山县第十小学校长胡敏对坚持在校园里做农耕特色教育更加有信心了。该校在校内开辟了农耕劳动教育基地,将绿色种植活动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将农耕与学科有机融合,主动拓展教育资源,走进农耕高科技示范区,今年8月,学校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胡敏说:“按照主题活动深入实践,师生一定能创造更好的乡村教育生活。”

  实践突破,理念先行。记者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是贯穿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的根本理念。总体思路是:立足脚下坚实的土地和土地上滋养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学校开展“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每个学生利用劳动实践课或课余时间,就近就便种植一种本土花草、果蔬、中草药或农作物等作为自己喜爱的“绿宠”,全过程参与选种、育苗、养护、收获、烹饪、深加工等各环节,其间融入思政、生物、科学、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等多学科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落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要求,发挥河南中医药资源大省、文化大省的独特优势,推广我省独有的“依食而养,借食而育”的“食育”理念,使学生跳出书本走进实践,开展植物成长记录、烹饪实践和田野调查,再回归书本,达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邓州市致远学校校长李德告诉记者:“接下来,学校准备把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双减’政策的落地紧密结合,坚持小切口,利用校园内外生态环境,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活动。”

9

  通过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乡村学校可以从绿色种植的小切口入手,找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和习俗、扎根乡村大地、体现耕读特色的“五育”并举结合点,做绿色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乡村学生知农、爱农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情怀,让乡村学生“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从内部构建起乡村教育自信,不断优化适合乡村孩子成长的育人环境,让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为建设教育强省作出应有贡献。

  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校长蔡瑞昌告诉记者:“这项活动为‘五育’并举在乡村教育的落地实施开辟了渠道,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可能。活动开发利用乡村教育资源,凸显乡村教育特色,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绿宠’种植,人人参与,简便易行,小切口,大主题,教育价值的辐射呈现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从生命体验入手,能发挥多重教育功能。”

  记者发现,这次主题实践活动,明确了“4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立足乡土,因地制宜;坚持以小见大,节俭务实;坚持实践底色,价值引领;坚持融入课程,拓展空间。

10

  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首批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濮阳县文留镇实验学校校长王爱红说:“我们学校很多家长都是种植能手和专家,帮助学生自主选择种植一种‘绿宠’,动手参与种植全过程,我们有优势。家庭、社区、学校三方联动,按照活动方案,一定会把我们学校建设得更环保、更美丽。”

11

  刘林亚在调研中多次强调:活动中,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就地取材和各类资源集约使用,节俭务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本土化,杜绝“高大上”,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和铺张浪费。坚持实践底色,价值引领。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景,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坚持融入课程,拓展空间。围绕种植实践,秉持课程思维,多学科交互融合,多视角审视挖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服务校本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从学校校园到家庭庭院、从课堂教学到田野实践、从线下操作到线上交流等,多场景、多维度开拓主题实践活动空间,丰富“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记者发现,方案对备受关注的“怎么做”的问题,给出了指导,设计了“8类主题活动”:实施“手植一抹绿,绿色沁我心”种植行动;推动“多学科融入,全方位探究”课程建设;开展“浸润乡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思政教育;做强“种子迸发力量,种植点燃梦想”科学教育;拓展“健康合理饮食,绿色滋养身心”食育实践;举办“捕捉艺术形象,展示种植风采”系列比赛;组织“人人动手参与,最美由我创造”最美校园创建评选;参与“守护家乡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环保行动。

12

  主题实践活动该怎么评价?方案中也给出了明晰的“5321工作目标”:通过乡村学校为期3年“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推动实施8类实践活动,遴选500门主题实践活动省级精品校本课程、300所省级最美乡村校园、200所食育实践省级示范校,建设1000个左右以种植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活动形式多样、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资源丰富、运行机制健全的主题实践活动体系,师生参与规模持续扩大、素质能力明显增强,主题实践活动增进学生自信、提高科学素养、牢树健康观念、增强体质体魄、提升审美情趣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打造叫得响的河南乡村教育品牌。


  随着调研的深入,调研组发现义务教育“农村空、城市挤”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全省数据分析显示,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未来七八年间,义务教育小学在校生规模在今年达峰后逐步回落。同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向城镇分流趋势越发明显,预计到2030年,小学、初中学生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80%和86%以上,“农村空、城市挤”现象将加速演进。根据教育厅发规处调研数据,目前全省已有2589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闲置,涉及土地约833万平方米(校均约3333平方米),校舍面积203万平方米。

13

  应对义务教育“城市挤”,常规的思路是需要新建、改扩建城镇中小学。调研组认为,这一思路的现实制约在于:除部分城镇新建居民小区配建学校外,其他建成区已无建设空间,且随着未来适龄入学人口的下降,极有可能出现“投入即浪费”现象。同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劳动课程十大任务群的设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配置陶艺、纸艺、茶艺、编织、木工、电工、烹饪及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专用劳动教室,这将更加剧未来几年学校普通教室与专用教室配置之间的矛盾。

14

  调研组在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学校“南太行种质资源圃”调研

  “充分利用乡村的闲置食堂和教室,做到能接待团队的程度,就是一种创新。基础教育可以和高等教育资源进行融合,调动盘活资源,把课程设计好,就能为师生提供好服务。”新乡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曹祖臣对调研组说。

  今年7月,专项调研组就如何利用农村闲置中小学改建成学生劳动实践基地问题,专门赴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杏小学南校、北关区柏庄镇大华村小学、林州市东姚镇新村小学进行了纵深调研。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杏小学南校和林州市东姚镇中心学校的做法是:就近就便利用附近闲置村小,把原有教室改造成劳动专用教室,将原有校园复耕或租用附近农民土地建设成种植实践基地,既解决了自身劳动专用教室不足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种植体验空间。

  调研组认为:合理利用现有闲置农村中小学资源,改建成一批以种植为主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其中,规模较小的可就近服务当地农村学生,规模较大的服务城区学生,从而实现城镇学校专用教室的物理空间挪移和劳动教育功能的迁移与提升,对于疏解城市学校短期办学压力、避免乡村学校空置浪费及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融合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也是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做法中得到的启示。

15

  “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对农村闲置中小学教育资源的盘活重整,提供了开创性思路,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综合性问题。

  “在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涉及10个部门,需要注意发挥党委和政府的关键作用,建立协同的统筹机制,坚持多方参与,协同发力;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活动‘一盘棋’理念。建立协调组织,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密切协作、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采访中,汪豪浩说。

  南阳市教育局副局长乔栓旺告诉记者,南阳将突出“三个好”:一是种好中草药园地,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二是用好“两集中”政策,将把部分整合腾退出的教学点办成校外活动中心或实践基地,盘活资源,为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便利。三是守好“农村美”情结,创新开展思政教育和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留住乡愁、振兴农村、厚植家国情怀。

  日前

  河南省教育厅

  联合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等10部门

  印发《河南省乡村学校

  “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

  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在全省乡村学校开展

  “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

  主题实践活动

  河南计划通过乡村学校为期三年

  “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

  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

  具体推动实施8类实践活动

  遴选500门主题实践活动省级精品校本课程

  300所省级最美乡村校园

  200所食育实践省级示范校

  建设1000个左右以种植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

  统筹“五育”并举大文章的

  乡村教育改革实践活动

  正在中原大地拉开帷幕

  悄然推动着基础教育

  高质量发展


教师


  • «
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教育时报,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