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苏 涛:那些年的那些人(二)

摘要: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中,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有这么两位。 一位是小学五年级教我们的李主任,那时的他已经有五十多岁,总是一身或黑或蓝的中山装,头上的蓝帽子好像只有夏天才……


  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中,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有这么两位。

  一位是小学五年级教我们的李主任,那时的他已经有五十多岁,总是一身或黑或蓝的中山装,头上的蓝帽子好像只有夏天才拿下来,个子矮小,皮肤黧黑,满脸的皱纹,像干瘪的核桃,和他年龄不相符合的是,一双眼睛却明亮尖利,闭合间,闪烁着睿智逼人的光芒。特别是他坐在讲台上,挂着老花镜批改作业的时候,从镜框上方投射出来的眼光,更是明察秋毫,让多少调皮的学生闻风丧胆。那时的我们都百思不得其解,李老师耷拉着眼皮批改作业,并没有抬眼看我们,再说我们的动作已经很是小心翼翼了,尽量做到了悄无声息,为什么李老师就可以做到,一抬眼就用雪亮地眼光令人无所遁形。

1

  李老师是个极其认真的人,上课时不苟言笑,作业检查时更是严厉,错误、抄袭、弄虚作假统统原形毕露,都得返回去重做。他对学生的个人修养也很重视,说脏话、打架更是不能容忍。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对他是敬畏有加,每次见了他都恭恭敬敬,不敢眦毛。

  其实李老师的威严也不是时时刻刻的,课外活动时间他也会和我们这群小屁孩闹成一团,交给我们踢沙包、踢毽子,我踢毽子的技巧就是那时候练就的。这时候的李老师抛却了平日的严肃,黝黑的脸上也笑得像朵花在绽放,平时对他敬而远之的孩子们也变得放肆起来,围着他追逐打闹,胆子大的同学和李老师玩游戏时还敢“耍赖”呢,李老师也是一笑了之,全然不计较。

  多年后的我也走上了讲台,有时从校园里走过,碰到女孩子在踢毽子,我也饶有兴趣地踢上几个,再打上几个高难度的“别”,更会引起尖叫连连,每当这时候,我眼前总会浮现那个矮小干瘦的身影,一晃多年,李老师也快八十岁了,真心地希望他的晚年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岳德玉老师是我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当年的岳老师风华正茂,小伙儿长得帅呆了,白皙的脸庞,一双眼睛又大又圆,特别是那对欧式双眼皮,更让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羡慕不已。二十多年过去了,岳老师的语文课上的有多精彩,已经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模糊了,但岳老师语文课堂上神采飞扬的模样,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上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当岳老师激情澎湃的声音发出的那一刹那,我就惊呆了,因为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见有人站在我面前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声音铿锵,如金石之鸣,让人迷醉不能自拔。

  要知道,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国的广大农村还处于极其贫困之中,就算是黑白电视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实力拥有的,普通话也因此离我们的生活遥不可及。从小学到中学每个教过我的老师,无一例外都操着一口流利、标准的方言,当国家已经发出“请讲普通话”的倡议时,在我们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普通话的种子根本找不到生根发芽的机会。

  小学三年级时,一位同学不小心把“钢笔”的“笔”念成了bǐ,竟引得语文老师不能自已,使劲憋愣是没憋住,在讲台上笑得鼻涕与眼泪齐飞,那叫一个畅快,也笑得回答问题的同学好像番茄到了秋天。因为在方言里那应该念成běi,你发出这么怪模怪样的声调,不笑你才怪!在这样的环境里,冷不丁有人在你的面前说上了普通话,真的就像鲁迅先生得到《山海经》的感受,“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也许现在的我,普通话说得还算流利,正是和那一刻的震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岳老师喜欢穿白衬衫,很普通的“的确良”,却显得干净、纯粹。那时的我就想拥有一件这样的白衬衫,像岳老师那样,扎在皮带里,放在外面也好看,可那时的我只能跟在两个哥哥的屁股后面拾旧衣服穿,能有一件不带补丁的就阿弥陀佛了,于是,拥有一件白衬衫成了我整个少年时期的奢望。时至今日,我依然有着白衬衫情结,固执地认为男人穿一件裁剪合适的白衬衫是最帅的!

2

  初三生活是枯燥紧张的,沉闷的生活很难有亮点闪现,不过记忆中岳老师的一次夸奖却让我铭记在心。那节语文课上,岳老师让同学们举一个名人的例子,来证明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才会成功。我马上想到了富兰克林在雷雨天用风筝捕捉雷电的故事,我回答完毕后,岳老师用十分欣赏的语气对我说:“我发现你读了不少书,积累很多,以后继续!”这句简简单单的表扬在我耳边回响了二十年。成年后,也听到了不少赞扬声,“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课讲得真好!”……或真或假,或虚伪或客气,但都如风过林梢,从没有那一次表扬让我如此激动,每一次想起仍会心情激荡。

  师范毕业后,到了离家挺远的地方上班,成家后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以前老师的信息渐渐稀少,隐隐听说岳老师改行去做行政工作了,虽然没有位高权重,可也算得上风生水起,不知道再见面,岳老师可否会记得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小男生。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虽不恰当,却也正称了我此刻的心情。不是吗?

3

作者简介:

  苏涛,河南省永城市第六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优质课教师,永城名师,永城市优秀班主任,孟红梅中原名师工作室成员。茶也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希望拥抱恬静的心灵和清淡的情怀,栖居在语文这块充满诗意的沃土。


教师


  • «
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穿越到手机上阅读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