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悟 | 闫宪武:我的阅读史
摘要:阅读是分年龄和阶段的,每个人都需从各种各样的文章和书籍中找到优秀的、适合自己的读物,这就是我要谈的如何有价值的读书。 首先是要选择读好书。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 |
阅读是分年龄和阶段的,每个人都需从各种各样的文章和书籍中找到优秀的、适合自己的读物,这就是我要谈的如何有价值的读书。
首先是要选择读好书。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对世界的认知;一本内容糟糕的书,则会降低人的阅读品味。
其次,读书读的不是书本身,而是书中所包含的思想和见解。
再次,读书讲究一个回味。书读完了,我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如果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维度下反复阅读一本书,你肯定会有新的思索和答案,这就是我们思想层面的成长。所以,阅读能让我们由渺小为切入点,思考对万物的敬畏。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上小学之前,不像今天的孩子这么幸福,绘本图书随手可得,学龄前基本接触不到什么读物。那时候,家里极其贫穷.现在想来,我并不以为痛。也许正是这种贫穷磨砺了我,使我在以后的人生中,无论遇见什么样的困难,总能谈笑自若,从来没有苦累之感。当然,这种客观的家境,也使得我小时候,很少有机会真正的阅读。
整个小学阶段,能够接触的课外书,就是不知传了多少人,才到手的可怜的已经“缺胳膊少腿”的“小人书”(其实就是所谓的连环画)。那时候,能得到一本“小人书”,是今天的孩子想象的不到快乐。那时比较受欢迎的是《小兵张嘎》《英雄王二小》《铁道游击队》这些英雄的故事,从那一页页残缺不全的“小人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辈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我的启蒙读物只能是小人书,我对四大名著的懵懂认知,就是由小人书中来的。那时候,我们只须花一分钱,就可以整天泡在书摊上。在小人书摊上看书,一般是一本,但老板其实并不深究,有时候,你完全可以看半天,甚至更多。宁可不吃饭,也要多看小人书,成了我许多周末的常态。
上学后,我学得最好的是数学,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语文,尤其喜欢语文书里面有趣的图画,生动的文字,当时老师要求学生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后生字词全部背下来,我总是第一个背出来的学生。不是因为我下了多大的功夫,而是因为我太喜欢语文书了。课本一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里面有趣的图画、有趣的课文,我先浏览一遍,然后再把课本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不等上课我就能掌握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了。
因为太喜欢,我会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语文书,还不等老师教,我就能把大部分课文背下来了,有的课文现在我还能背,更不用说学过的那些古诗了。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小学时的许多课文,比如《我爱北京天安门》《丑小鸭》《小蝌蚪找妈妈》《凡卡》《穷人》《燕子》《日出》《骄傲的孔雀》《我要的是葫芦》《小马过河》《春风吹》《小狮子找尾巴》《我要当红军》《跳伞》等等。
在中学时代我很喜欢诗歌,买的书都是诗歌,枕头旁放的是《诗刊》。诗歌短小精悍,篇幅小,语言优美,词句精炼,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美好的愿望;它还可以培养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那时不但我读,要好的朋友都在读,大家时常在寝室开诗歌朗诵会,同学相互赠送照片、日记本上写的都是诗,真是记忆深刻。后来又迷上了古诗词,记得读《诗经》、读“屈原”、读魏晋诗、读五代北宋词。那时候,《离骚》和《天问》我是一字不落地抄在笔记本上的,抄《离骚》时甚至连注释都不曾放过。屈原的爱国热忱和浪漫的想象,苏子旷达的情怀与超脱的胸襟……我徜徉在诗词真挚的情感和美丽的意境中。
美丽的诗词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丝古典的雅韵,也留下了古人飘逸而又倔强的风骨,这一点沉淀恐怕对我的人生也起到了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吧。
后来我正式成为师范学院的一员。那时,学校老师讲如何在图书馆借书,对于我这样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像得到了无穷的宝藏。明白如何借书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图书馆。
在图书馆中,我可以尽情的阅读,我感觉这一刻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初读洪子诚先生的《我的阅读史》就是在大一时。从书中我了解到洪子诚先生生活在中国正处于为难时刻的20世纪中期,书籍可以说是相当贫乏,在那样的环境下,先生始终没有放弃过阅读,对于先生这样一个常常读书,生活与书本关系密切的人来说,他的“阅读史”其实可以说就是他的“生命史”。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书籍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就更应该抓住图书馆给我们提供的便利条件,多去图书馆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我感觉如果我不读书,把课余时间用来打游戏、玩、逛街,或许会得到一时的满足,但是我的精神会变得空洞乏味,我也就不了解也不会去关心这个时代前进到什么程度,就必然会被时代淘汰。
我随心所欲的阅读史,在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发生了转折——我开始尝试着阅读专业书籍。
王晓春老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个学生都有很大潜力,需要我们将其激发出来。书中真实的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让人受益匪浅。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让我对“巴学园”充满了向往:我也想为我的学生们打造一个理想的“巴学园”,成为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吴非先生写的《不跪着教书》,让我看到一代大家对当今教育乱象的鞭笞,看到了一个挺直了脊背的师者。我看他的书,听过他的讲座,一直关注着先生的博客,他给我的影响至深。
李镇西先生写的《爱心与教育》里面的故事让我感动得落泪,我跟着他从原来的博客,转入如今的“镇西茶馆”。正因为他的推荐,我才了解“新教育”,愿意在新教育的引领下成长。
参加工作后,生活的重心得以转移。我的阅读也由大学时期的自由漫读变成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延伸阅读。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是属于晚熟型的。因为教育教学中有很多琐碎、细节的东西需要处理,而我似乎很长一段时间对这种工作不适应。后来,等我的工作心态日渐稳定之后,我才开始重新回到了阅读的怀抱。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清代张潮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读者心境不同,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便不同,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将厚书读薄”。
阅读,引导我进入广博的精神世界,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自由遨游。阅读,让我脱离了低级趣味,远离了庸俗势利;阅读,让我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阅读,让我能更好的审视自己,获得人生坐标;阅读,让我在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教学中找到乐趣。
生活越是忙碌,越是紧张,我们越要不忘初心,找到生活的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建议教师要通过对各类书籍的阅读、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理念。从现在起,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将成为你提升专业素养、拓展工作思路的基石,也将会是我们生活和工作成功的开始。
作者简历:
闫宪武,现供职于山东省东明县第六小学。菏泽市教育先进工作者,菏泽市师德标兵,东明县教学能手,东明县骨干教师,东明县优秀教师。教育格言:纳百川,容学问,立德行,善人品。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