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张云可:河边的小学

摘要:河边的小学 河边的小学,娇小而美丽。 ——题记 上小学那年,我刚6岁。 我上的那所小学,名字叫罗庄小学,离家不远,就在我们村东边的小河的东岸上。 顺着村东的小土路往东走大……

河边的小学

  河边的小学,娇小而美丽。

  ——题记

  上小学那年,我刚6岁。

  我上的那所小学,名字叫罗庄小学,离家不远,就在我们村东边的小河的东岸上。

  顺着村东的小土路往东走大约一里地,会遇到一条当时还经常流水的小河。不知道它在地图上叫什么名字。后来发现地图上好像也没有,估计是因为太小了吧。因为它在我们村东边,所以村里人都叫它东河。

  顺着河坡上蜿蜒的小路可以下到河沟里。可以在坡上掐一束野花,或者下到河里,逮几只嬉戏的小鱼或者小虾,顺便洗洗脚丫子。趟过潺潺的溪水,爬上对面的河坡,就来到了我们小学的操场。

  操场很简陋,就是农村常见的那种打谷场,只是比较大而已。旁边有几个馒头形状的麦秸垛,好像是学校哪位老师家的。

  对角线穿过操场,就到了操场东北角的小学校园。

31

现在的小学校园焕然一新

  学校坐北朝南。校园的正南面,印象中,是一大片棉花地。好像在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们班上劳动课,老师带领我们下地劳动,来到校门口的那片地里栽棉花。一个班热火朝天、高高兴兴的干了一上午,至今印象深刻。

  我们小学的校门很简陋,没有门楼,只是在两边墙上方盖了个平顶,左边墙壁上写:“好好学习”,右边墙壁上写:“天天向上”,平顶下边门头写着:“罗庄小学”。

  校园不大,二十亩左右。由南往北,第一排是瓦房,第二排还是瓦房,第三排则是两层的红砖楼房。

  进入校园,迎面是一个大花坛,然后是国旗杆。上边的国旗不畏严寒酷暑地一年四季迎风飘扬。国旗杆东西两边,第一二两排之间的空旷场地,是我们每周一升旗的小广场,也是我们放学后列队准备回家的地方。

  旗杆再往北是一段大概二十米长的水泥路,路两旁是顺路延伸的长方形花坛,里边是整齐的四季青。这条路的尽头,就是那排两层的红砖教学楼。水泥路正对着的是楼梯。在楼梯的东西两边,每层各有两个教室。走廊尽头则是老师的办公室。

  印象中,我在最南边的那排瓦房里上的学前班,在第二排的瓦房里上的一年级。然后就高兴地来到最后边那个新楼,一楼西边上的二年级,东边上的三年级,二楼东边上的四年级,二楼西边上的五年级。然后就毕业了,我们当时小学没有六年级。

  美丽的校园门口,也是我们童年的乐园。

  还记得大门口外,西边靠墙的角落里,每天都有一个卖玩具、零食的小摊儿。摊主是个老头儿,是我们村儿的,论辈分我该叫他爷爷。他在家里排行老六,因此我们同辈的都叫他六爷。虽说摊子不大,但当时在我们的眼里,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比如说,有一种当时我们小学生喝水用的塑料吸管,好像各种颜色的都有。在水瓶的盖子上用家里的锥子扎个小孔,然后花两毛钱买上两尺漂亮的塑料吸管,把管子送到瓶底,这样就可以边走边喝,边听课边喝,边写作业边喝,甚至还可以躺着喝,别提多惬意了,那叫一个方便……

  摊子上还有我们当时特喜欢吃的酸梅粉。每包配一个漂亮的勺子。勺子的把儿上是各种可爱的模型,主要以兵器为主——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之类的。当时的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能存上十个八个的,可以随时拿出来在桌面上切磋“武艺”。每到课间,我们都要“战”上几个回合才尽兴,彼此都乐在其中。

  小摊儿上,我们吃的最多的,要数六爷身边放着的,那个总是只装半蛇皮袋儿的葵花瓜子了。也不贵,一毛钱一把。只要你给上一角钱,六爷就会用他那粗糙的大手,去袋子里抓一把,然后放到你那小心的手捧里或者口袋里。当然也有人买的多,需要用那个老式的带铝盘的木杆称来称量的……

  说到吃的,玩的,童年总会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当然,还有那时的人和事儿,都让我永远铭记。

  从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都是那位年轻漂亮端庄秀气的美女老师。她的名字叫王桂玲。仿佛在四年级的时候,她还当过一段时间我们的音乐。至今还记得,当时她教我们唱的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她唱的很好听,百灵鸟一般,还不用音乐伴奏。学校音乐老师用来伴奏的,是那架每次需要我们四到六个男生去抬的,叫不上名字的木头琴。仅是王老师的清唱,已经让人记忆犹新。

  印象中,她从未对我们发过脾气,是一个温文尔雅、干净利落的好老师。还记得有一次,新学期开学,要交学费。那时一学期的学费是45元,我所交的四张10元面值的钱中不注意混入了一张100元面值的钱。当时两种面值的钱长短大小是一样的,交的时候我也没发现。后来,王桂玲老师把我从班里叫出来,问我是不是帮别的同学交学费了,这才发现我多交钱了。她就把我多交的钱退给了我。后来听说,当时的民办教师月工资才30元,多交的90元可是她3个月的工资啊。所以,时至今日,小学珍贵的记忆里,一直有王桂玲老师的一席之地。

32

如今的小学校门

  记得从四年级开始,我的数学老师换成了王红旗老师。当时的他,还是一位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小伙子,一直教到我毕业。记忆中的他总是面带笑容,说话、讲课幽默风趣,上课很有意思,大家都很喜欢他的课。所以,当时我的数学成绩比较好,兴趣浓厚,底子扎实,以至于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时,我的数学成绩好像都是满分。发自内心来说,里边有王老师不小的功劳的。

  在校园的东北角有一排五间小瓦房。从北数第二间是王老师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宿舍。还记得每到暑期天热的时候,王红旗老师会拿出一个长条凳放在办公室门口,免费给班里的男生理发。那时农村理发不方便,好多同学都在那里理发。记得我理发那天,好像父亲还让我给王老师带了两根“白河桥”香烟表示感谢。好像王老师是抽烟的,也好像不抽,记不得了。

  不但有难忘的小学老师,还有难忘的小学同学。

  陪我度过小学美好时光的朋友,除了我们同村的,男生志欣、君宝,女生大珍、小芬、之品,还有就是陈跃锋和秦二峰了。

  同村的几个,我们经常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如今,大家也都已成家立业。男生家还都在村里,只是为了孩子上学,房子都买在了县城,也都已经有了孩子。平时,大家外出打工,只有春节才回来,偶尔还能见上一面。三个女同学在小学毕业后,就没再见过了。后来听家里说几个都嫁到了外乡,具体情况就无从得知了。

  至于陈跃锋和秦二峰,我们小学毕业后还一起到镇上上乡中,但是没有同班,毕业后就断了联系。知道他俩的家是小学东边塔前村的。上高中的时候,曾经去过陈跃锋家一次,还是春节时去尧良镇走亲戚,回来时路过塔前村,就打听着跃锋家的路,去看望了一下,跟跃峰聊了许久。问了我们初中毕业后他的情况,得知他初中毕业后去南阳市的技校学了计算机。而秦二峰,则在初二就外出打工去了,后来就再没有这两位小学同学的消息了。

  回想起来,小学的生活,大都是快乐温馨的日子。

  记得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当时上早读背古诗的趣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新白娘子传奇》这部神剧,就是现在每年暑假还都能看到的那部。跃锋我们俩把七字一句的古诗,用当时热播的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的调唱出来,别提多有味道了,记得还快。后来班里好多人都跟着学,都会唱。当时的早读,老师都是让自由背诵,我们就用那个调调合唱古诗,场面那真叫一个壮观。至今忆起,仍是趣味无穷。

  河边的小学,娇小而美丽;小学的记忆,简单而快乐;记忆的童年,美好而难忘。

  谨以此文怀念我难以忘却的小学生活,我那些敬爱的老师,和那些可爱的同学。

  ——后记

33

  作者简介:

  张云可,河南省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教育局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班主任。在郑州市、区两级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4次,二等奖4次,辅导学生在郑州市作文比赛中2人获市级一等奖、1人获市级二等奖,主持课题获市级一等奖2次,主持开发校本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等4门,并编写出版同名校本教材;负责郑州市四星级文学社团雨轩文学社,并指导编写社刊《那年》九期,总结编写中考语文专题校本培优教辅《问鼎笔记》等8本,计70余万字。

 


微信图片_20230219153050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沫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