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敏专栏 | 在纯粹的光阴里沉醉

作者:陈艳敏来源:教学参考河南站2023-11-26 00:18

  也许是大海、气候的熏染,也许是事过境迁,梅·萨藤的《海边小屋》摆脱了《独居日记》的忧郁,出现了欢喜明快的色调。甚至有一段时间她全然忘记了写记,倾心地陶醉于眼下的时光了。是的,生活在前,写作在后,谁说如此地忘记不是幸福的呢?

  在乡间的纳尔逊住了十几年,写下《独居日记》之后,一个偶然的契机,梅·萨藤搬到了约克海边,开始了又一段清心自由的时光,写下了这本《海边小屋》。如果说《独居日记》讲述的更多的是内心的痛苦,《海边小屋》给读者带来的更多的就是欢乐了。梅·萨藤在开篇的日记中说:“从定居这里的第一天起,我一直很快乐。自那以后,每到黎明我便起床观看日出。”

1

  她喜欢这幢房子,宽敞的空间,充足的光线,窗台上鲜花盛开,“有樱草、秋海棠,从园子里移进来的深蓝色蓝英花依旧那般姣美异常……那盆优雅的纯白水仙花清香四溢,每每走过它时我都会心醉神迷。”

  站在宽阔的露台上四下眺望,无垠、平和的田野一直延伸至宁静、蔚蓝、宽阔的大海,听着小鸟的啁啾,看它们不时地从空中掠过,梅·萨藤陶醉在眼前柔和的景致中,“没有什么压力,这是我记忆中最为快活的一年。”

  从她写作的房间望去,田野连着大海,房子的背后耸立着高大白色的日本松树,房子两侧一边是枫树,一边是橡树,透过树枝看到的蓝色大海格外美丽。她说:“我能住在这里是多么幸运!”

  在这里,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到目前为止,我在这海边小屋已住了一年半。此地的美妙景致描述不尽,每日醒来,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吃着早饭,目睹朝阳升起,广阔宁静的大海无边无际,我会静静地思考上半小时左右。清晨的广袤寂静,大海的宽阔,这一切使得生活节奏变得大不一样。”

  改变了居所,也改变了生活,改变了心情,在那里,梅·萨藤读书,写作,会友,看海,莳花弄草,摆脱了被“粉丝”围堵的吵闹和被不速之客打扰的尴尬与困惑,与多年的知交促膝长谈,彼此启发,一起听莫扎特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或自在地独处、思考。

  有时候她无所事事,享受生活中看上去最简单淳朴的事物,看啄木鸟啄食,或望向大海,“此刻大海受即将到来的东北风暴影响,正波涌潮起,天空乌云密布。我可以使自己连续几小时沉浸在对这些事物的享受中。”

  有时,“浅蓝色的大海漂入黄昏”,呈现出又一种表情,令她欣喜不已。大海的变化丰富曼妙,契合了女作家的期待,激发了她写作的灵感和生活的热情。“此刻已是九点钟,寒冷的蔚蓝天空下,浮着一层淡淡的雾气。我在重新阅读去年的日记片断,发现日记好像大部分都和天气有关,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也是住在新英格兰的快乐之一——如果你开始觉得沉闷无聊,天气会瞬间变化,使内心死灰复燃。”

2

  大海平息了她心中的痛苦,她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幸福,我充满希望地迎接着新的一年。”

  梅·萨藤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在海边有栋房子,不失为一个美好的选择。整个冬季住在“不冻之水”的海边她感到快活。明亮蔚蓝的海洋衬着早春惨淡阴灰的天际,令她眼前一亮。她和她的小猫小狗惬意地躺在床上,旁边大花瓶里插着一大把粉红色玫瑰花,“这样的生活谁还能抱怨?我是世界上再幸运不过的人了。”

  梅·萨藤爱花。无论在纳尔逊还是在海边的居所,她都悉心操持自己的花园,读书写作之余,她在自己的园圃里劳作,呼吸着新鲜空气,接受着阳光的照耀,内心溢满欢喜。在某一日的日记中,她说:“我在种植园圃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感觉身体很好。在暴风雨来时之前,我种下了卷心菜、二十四棵小剑兰。”

  另一日,她种下了两株玫瑰花,五棵天竺牡丹,又给风信子添加了肥料。她在自己的花园里,忙得不亦乐乎。“日记间断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是因为这些日子实在太美好,在养花种园(前日种下了五十株郁金香)和设法抓紧时间完成那本书这两件事情之间日程排得满满的。”回到泥土的劳动,沉浸于纯粹的光阴,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种花,写作,是她生活的两大主题。事实上,她种花比写作似乎还勤奋,种花使她消除紧张焦虑,在与自然草木的亲近中保持天真纯粹,神志清醒。

  5月的水仙花“在傍晚余晖的映照下高声吟唱,大片的郁金香也在亭亭舒展。”此时,燕子也飞回来了。

  夏日的花卉绚烂至极,“那时的光线柔美,小鸟在空中一只一只地掠过,总是从北向南——知更鸟、猫鸟、极乐鸟及雀鸟……我躺在那儿,十分清醒,望着这一切,天堂般的美好。”

  夏末秋初,黄连雀飞来啃啄樱桃枝上圆圆的深红小果子时,“那情景好不雅致”!

  仲秋的季节,梅·萨藤要把成熟的果子装罐储存起来,“那棵野苹果树缀满了红红的小果子,是所有树中最美丽的一棵。瞧上去颇有点神话故事的味道。”

  和在纳尔逊时一样,她喜欢在室内的大花瓶里插上时令鲜花,鸢尾,水仙,轮锋菊,金盏草,郁金香或秋海棠,将居室和心情衬托得明媚亮丽。花卉,始终点缀着她的生活。“外面风雨交加,屋内大窗台上的花卉显得格外生机盎然:瓜叶菊依旧鲜艳夺目,还有一棵仙客来,白花紫茎,很漂亮。”

3

  “又是一个宁静、寒冷的冬日,阳光灿烂。阳光透过摆放在植物窗台上的粉色和白色的樱草花瓣,把一株深红和一株粉红的仙客来照得鲜亮明丽。目睹此景是一种享受,是这一天很好的开始。”

  “朝外望去,棕色田野尽头是无声的大海,好在我桌上有一束春天的鲜花——三枝红黄色郁金香,两枝平凹状水仙花,外加一小枝含羞草。”

  “我桌上的鲜花,像被聚光灯照射一样,被慢慢移动的太阳一朵一朵地照得明丽鲜艳。阳光流泻在花瓣上,那种美令我再次心醉神迷……每一条叶脉如浮雕般清晰可见,脉络组织突然间清晰地显露出来。”

  她的房子里到处是花卉和书籍,“每天当朝阳把我的写字桌映成深玫瑰红,照得那盆水仙明丽鲜亮时,我都惊诧不已。”那些花朵给她带来慰藉,使她摆脱了烦恼,她说:“我身心洋溢着巨大的幸福”。

  鸟也是她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冬天,“在这极为宁静的大冷天里,持续的动态,所有那飞来飞去的翅膀,有点像空中飘荡的音乐。”兴致来时她拿出速写本,将看到的景致即兴画下来,表达内心的那一番赞叹,而她自己,也像小鸟般自由自在。

4

  是的,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有什么比悦已更明智的呢?在海边,她我行我素、如其所是地生活着,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活成自己本有的样子。即使在做着一些家务的彼时,她也感到内心安宁,“切菜,找出桂皮、生姜,闻着厨房里烹调的香气,朝外望望秋天的树林。正像夏洛蒂说的,充满了诗情画意。”

  有时她启程外出,会友,演讲,朗诵诗歌。演讲回来,她偶尔也会感到空虚孤独,有种被耗尽的感觉,但更多的时候她是自适的,她与自己交流,取得内心的和谐。

  写作是她在杂乱纷繁的生活中一条持续不断的主线,她将创作视为“第一职责”。每天写一点小诗,使她内心愉悦,有时她连续几个钟头沉浸在几行诗句里,全然失去了时间概念,即使写不出一首完整的诗,她也感到自由自在、美妙无比,“好像鱼儿回到水里一样,有一种解除了压力的快感。”

  在那里,她内心充实,充满希望。“我充满希望是因为这些希望是我自身可以去实现的,这希望与我自己的内心生活有关,与我周围的美好世界有关。”她的希望来自自己,来自内心和周遭一如既往的美好与纯粹。

5

  离群索居令梅·萨藤自在、满足。当然,有时也不乏孤独,盼望有一个人来聊聊,倾吐涌入内心的百般感受。有时,除草、打药、打理花园,她还需要请人帮助,“在内心世界里,我可以自给自足。我不需要有朋友时时刻刻待在我身边,然而从体力上来说,我却不能自我依赖。”初搬此地时,望着莽莽丛林和无言的大海,她还有过“发生什么事不会有人知道”的担心,但她克服了孤独、不便和恐惧,作出了自己不变的选择。

  “柔和灰色的早晨,很适合静静地思考。”偶尔闲下来时,她也作着深刻的人生思索,对自我,对人生,对世事,对写作。

  在与世事的勾连中,她听闻的也非全然的美好,但她内心始终坚定。看到世风日下,她感叹根基和信仰的丧失,“我们相信什么?又有什么可以使我们相信?我们立于什么基础之上?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某种东西比我们自身的存在更伟大——这伟大赋予我们一种使命感,我们自身的生存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类。我们要活得有意义。” 梅·萨藤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活,为自己而活。

6

  大海也非总是风平浪静,飓风到来时的摧残和狼狈,让她想到法语箴言:“这一切可以使我摇晃,却不能把我摧垮。”一切都须面对。

  梅·萨藤搬到海边时,已经过了耳顺之年了,在那里,她常与临近暮年的老友谈心,目睹着衰老的无奈,对抗着对于死亡的恐惧。在那里,她看到老年人对生活的依恋逐一放弃,想象着年迈之时,尤其是身处困境、无处求援时需要付出的勇气和胆量。想到这些,梅·萨藤也会流露出无助:“眼下那么多的朋友都已年逾八十,对我来说今年比往年更叫人伤感。”看到亲友离去,他感觉像是被抛弃了一样,孤独绝望,“孤独是因为我身边最亲近的人由于老年症而离我远去,我在失去她。”她时常想起故去的母亲,看到人的一生,欢乐与悲哀同在。

  她也从老年朋友身上获得启示,认为“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有生之年最大限度地去生活,而不会耗尽才华。”她的心态早已是“顺其自然”,因为她看到,“我们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死去,不管他如何被亲戚好友围绕着。”

7

  有时,她反思自己记下来的这些日记,“记日记全部要旨就在于抓住正在进行的事,至于具体内容则不应是记叙,而是分析自己所得经验,至少努力归纳出最本质的东西。”其实,日记不是最自由的事情吗?没有应该或不应该吧,随心所欲是否会更好呢?梅·萨藤觉察到读者感兴趣的是她的日常琐碎,但她说,她的日记中“不常都是自我”。我也在想:日记,不是自我的独白吗,本不该有“读者”的吧?(《海边小屋》,梅·萨藤著,杨国华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4月第1版2022年8月第4次)

2023年7月9日-10日,北京家中

8

  作者简介:

  陈艳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著有随笔集《紫竹笔记:我的园子,我的花》,“漫漫经典情”丛书《艺术卷:美轮,美奂》《文学卷:且行,且歌》《哲学卷:觉知,觉醒》《自然卷:安然,安在》,“书之爱”丛书《书中岁月》《纸上情怀》,“书文化”丛书《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书与生活:锦上添花,生活很美》《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悦读”文丛《循着那抹亮色,找寻你》《回到何处,去往哪里》,“笺边琐记”丛书《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时光》《那些地方》,《读懂美国:行走在现实与书本之间》等。作品入选《语文主题学习》等多个选本。国画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作家书画展”“当代五十位中青年作家书画展”等。

微信截图_20230515180425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木易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 770772751#qq.com (#改为@)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慧育首页 慧育文选 财经直播头条聚焦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