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 锋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2019-12-11 18:44
语言不仅是交际和获取知识的工具,更是价值观的载体,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让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成为可能。正是借助语言的功能,人类文明从冲突排斥、非此即彼走向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进入近代以来,对语言的探究成为科学界孜孜求索的问题之一,作为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特征的语言学科,在世界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语言在促进民心相通、服务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回顾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的历史,高校对语言的教学、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外语教育办学模式。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学校在新中国建设之初应运而生,创校宗旨即培养“革命的外语人才”,服务国家建设。经过大约30年时间,学校从单语种的俄文学校发展为多语种的全国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改革开放后,响应国家对涉外复合型人才的紧缺需求,学校增设非语言类专业,培养复合型特色专业人才。再经过大约30年时间,学校初步实现了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的转型,着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轨迹,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演变历程也折射了语言学学科的变迁。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全球,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赋予语言更大的责任和全新的历史使命。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我们学外语,不是为了跟随,也不是为了模仿,而是要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强起来,在全球背景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参与议题设置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这就亟须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高等外语教育要借助“双一流”建设的契机,抓住新机遇,勇担新使命。
我们把学校的定位调整为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人才,致力于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多语种+”方案,即倡导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培养,倡导跨语际、跨国别、跨文化的学术研究,倡导骨干培养、团队协同构架、梯队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倡导多元、交融、合作的国际视野,倡导跨课堂、跨校区、跨社会的校园文化,倡导整体性、实践性、特色性的党建思政,倡导师生中心、制度建设、内涵质量的学校治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外语教育发展之路。
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推动语言学与神经科学、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等跨学科的交叉。要聚焦中国的全球话语能力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国别区域研究、全球知识构建方面积极作为,站稳前沿,以特色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国学艺术 · 2020-02-27 14:33:35
综合新闻 · 2020-08-18 09:31:06
校园风采 · 2021-08-16 10:46:27
综合新闻 · 2020-11-04 15:44:40
综合新闻 · 2020-05-27 10:41:37
综合新闻 · 2020-09-28 16: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