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悟 | 任改玲:失踪的弹珠

摘要:在上一年级数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原来”的概念,更直观形象地掌握知识,我准备了十三个晶莹透亮的弹珠,装在一个透明并且有盖子的塑……

  在上一年级数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原来”的概念,更直观形象地掌握知识,我准备了十三个晶莹透亮的弹珠,装在一个透明并且有盖子的塑料盒子里。

  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我先摇了摇盒子,晶莹的弹珠快速滚动,并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接着,又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帮忙演示,哪些是取出的弹珠,哪些是剩下的弹珠,两部分合在一起才是原来的弹珠数。

  许是弹珠本身的魅力所在,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课堂效果还算不错。

  第二天一进教室,我就感觉不大对劲——放在讲台上的弹珠少了!再仔细一数,啊,只剩下六颗,整整少了七颗呀!

  我记得清清楚楚,昨天上完课,我把弹珠全部装进了盒子里,并且盖紧盖子的。

  刚好班主任张老师也在,我们两个觉得问题有点严重了。于是,我俩秒变福尔摩斯,开启了探案之旅。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疾风暴雨,一个和风细雨,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有学生发现杜同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玩了。

  有了线索,那就顺藤摸瓜吧。谁知道,这根藤还不是一般的长呢。我俩严厉追问本就有点调皮捣蛋的杜同学,上课玩的弹珠是从哪儿来的。

  杜同学说是杨同学给的,杨同学又说是冯同学给的。

  接着又往下追问了两个学生,却追到了一个文文静静,腼腼腆腆的小女生孟同学这里。问到这里,我俩也有点不耐烦了,关键到她这里卡壳了,问不下去了。

  上一个学生刚说到她的名字,没等我俩开口,孟同学就已经两眼泪汪汪的了。再问她,只是反复的重复一句话“我没动讲台上的”。我俩的耐心也磨完了,问的声调提高了八度也不止。

  “你没动讲台上的,那你玩的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呀?”

  好不容易憋出三个字——焦同学。我俩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焦同学,和杜同学一样让人头疼。

  不过问到焦同学这儿,倒是顺利,人家很爽快地就承认——拿了。但是只说拿了两个,并且放家里了。好吧,终于问出了两个,事情也暂时告一段落。

  以此事为例,趁机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再好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的,又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那就坚决不能拿。

  至于焦同学,勇于承认自己做的事情是值得表扬的。但毕竟有错在先,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是需要给点小惩罚的,也好让其他学生引以为戒。

  下午上学,焦同学按时还回了那两颗弹珠。我随口问了他几句:“喜欢玩弹珠?”

  “嗯”。

  “你那么喜欢,拿到弹珠咋还舍得让孟同学玩呢?”

  “我没有给她,没让她玩,我自己玩的”。

  我要蒙了,刚断好的案子咋又出现新证据了呢。

  从焦同学那一本正经的表情上,看不出一点点撒谎的迹象。况且,焦同学也没有撒谎的必要啊,拿弹珠这么个大事都承认了,给谁玩不给谁玩还能再编瞎话吗。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了——孟同学撒谎了。

  于是,再次问孟同学。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朋友式地问她,“这次你说实话,说了也不批评你,你玩的弹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刚才焦同学说了,他没有给你。”虽然孟同学的眼眶瞬间又红了,不过这次倒是痛快地说了,“是我皮筋上掉的。”

  噢,我这才看见她头发上扎的皮筋点缀着两颗玻璃珠。形状大小和我的弹珠差不多,但是颜色区别很大的,并且上面还有一个穿皮筋的洞,怎么也不会和我的弹珠混淆不清呀。

  怪不得上午问她的时候一直重复那句“我没动讲台上的”。原来,人家是真的没动,而我们一群人都想当然的认为她玩的一定是我盒子里的弹珠。

  没想到,确实冤枉人家了。

  我再轻声问她,“那你上午为啥不说你玩的是你自己的?”

  沉默。

  “那你为啥又说是焦同学给你的呢?”

  “我看见他玩了”,孟同学再次小声开口了。

  也是,众口铄金,三人成虎。面对几个同学的指证和两个老师的严厉问讯,好像能脱身的最好办法就是快点找到一个下家(因为前几个学生就是这样),而这个下家焦同学又正好是真的拿了。

  看起来,只让学生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动”的道理还不够,从孟同学身上还得再加上一句,“是自己的东西要据理力争,坚持到底”。

  这个孟同学,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在“强权”之下,竟也不敢说出真相,宁愿用撒谎的方式过关,这是不是也说明我俩处理问题的方式有问题呢?太激动太严厉太过激了吗?

  几颗小小的弹珠,不但让学生更深切地明白了一些道理,也给做老师的我们上了一课,给我们留下的有启示也有反思。

  不过,到底还是没有另外五颗弹珠的下落。

  这件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只能到这一地步了。犯错误的学生该批评的也批评了,该惩罚的也惩罚了,该讲的道理也对全班学生讲了,对所有学生也应该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了。

  我想,教育有时候也是无能为力的吧,就像这五颗没有下落的弹珠。我们毕竟是老师,不是警察,不可能一直追根溯源下去,揪着这五颗弹珠不放。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不管那五颗弹珠现在在哪里,既然已经达到了该有的育人效果,也就不用再纠结那五颗弹珠能不能回来了。

  哪怕这五颗弹珠永远也不会回来,但是,相信学生总有一天,会因为这五颗弹珠而慢慢成长的吧!


微信图片_20210130162154


作者简介:

  任改玲,舞阳县第一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喜欢绿色,热爱运动。相信“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小慧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语参家园 教学参考河南站,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