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河南教师登上2022年“中国好人榜”!

摘要:近日 中央文明办 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 “中国好人榜” 我省教师程敏光荣上榜 过去的一年里 我省共有4位教育工作者上榜“中国好人榜” 他们分别是 南召县留山镇大沟小学教师 杜广……

近日

中央文明办

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

“中国好人榜”

我省教师程敏光荣上榜

微信图片_20230203213724

过去的一年里

我省共有4位教育工作者上榜“中国好人榜”

他们分别是

南召县留山镇大沟小学教师

杜广云

焦作大学退休教授

杨家卿

清丰县高堡乡高堡街村退休教师

高林普

新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程敏

微信截图_20230203214030

微信图片_20230203213736

  人物故事:

  杜广云,男,196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留山镇大沟小学教师。从1981年到大沟小学任教以来,杜广云扎根深山40余年,忠实履行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1990年,杜广云为了修缮校舍致残,半身瘫痪后,妻子背着他去学校上课。他用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意志、无私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托起一座深山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杜广云先后被评为央视2008年度三农人物奉献奖、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其家庭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心系村民 坚持回村任教

  1981年,高中毕业的杜广云被组织安排到南召县机械厂工作,在当时,这是个让人羡慕的岗位。然而,在山里长大深知山村孩子上学不易的杜广云,坚持回村当了民办教师。

  大沟村地理位置偏僻,以前公路和电都不通,教师连住的房子都没有。当时大沟村识字的只有9人,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学,杜广云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家长送孩子入学。山高路远,他让妻子来校做饭解决吃住问题;经费不够,他一有时间就上山采药为学生防病治病;夏秋季暴雨不断,他把学生一个一个送回家才安心;冬季大雪封山,他就沿路扫雪,确保学生安全。

  在杜广云的努力下,1985年,大沟村小学开办5级复式班,全村50多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因公致残 妻子背丈夫去上课

  1990年夏天,一场暴雨淋塌了学校的土坯房教室。村里在暑假集资盖新教室,杜广云跑前跑后,搬砖拉石。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来,杜广云全身都淋湿了。当天傍晚,劳累过度的他突然感到体力不支,一头晕倒在工地上。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杜广云终于苏醒过来,却发现自己的左半身失去了知觉。

  自此的每一天,杜广云都由妻子一路跋山涉水背去学校。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教学单位,大沟村小学承载了大沟村附近几十里的500多户人家的希望,很多家庭两代人都是杜广云的学生。杜广云说,大沟村的孩子们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孩子们。只要大沟小学存在一天,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他也要继续做下去。

  2006年年底,学校新盖了两间教室,杜广云搬进了空出的旧教室,不再需要妻子背着去上课了。建校几十年来,大沟小学的代课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最终只有杜广云坚持下来。

奉献爱心 资助困难学生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杜广云还坚持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困难学生。学生李某是父亲抱养的,其养父单身多病,从一年级起杜广云就开始资助她。还有一个女孩的家住得很远,杜广云听说后就把她接到家里,管吃管住,孩子在杜广云家度过了6年小学时光。智障孩子许某行动不便,杜广云从不嫌弃,既耐心辅导其课业,又照顾他的生活起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教学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杜广云还想尽办法给孩子们上网课,辅导作业,无偿提供课外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

  在杜广云的努力下,40年来,大沟村共480人在这所学校读书,先后有25人考上大学、研究生。对于杜广云来说,这里的孩子永远都是那么可爱,个个都是他的心尖尖,无论自己的生活有多不如意,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他心里总会乐开了花。

微信截图_20230203214153

微信图片_20230203213743

  人物故事:

  杨家卿,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焦作大学退休教授。1982年,杨家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焦作市教育局、市委办公室、市委宣传部、焦作大学等多个岗位工作。近40年来,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23项,出版著作18部。他先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南省党员教育先进个人、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称号。2021年11月28日,杨家卿家庭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立足岗位书写报国之志

  1982年,杨家卿大学毕业进入焦作市教育局工作,他基于岗位需要,在资料编写上下功夫,很快锻炼成部门“笔杆子”。不久被组织选调至焦作市委办公室和宣传部工作,后调任党校和高校工作。

  无论在什么岗位,杨家卿总是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他深入基层,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为上级机关和领导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1990年,由他具体负责编写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参考材料》一书,印发全省推广;撰写的调研报告和文章或被有关部门采用,或发表在《党建》和《瞭望》杂志;撰写的《焦作探路》一书被评为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撰著的《群众路线纵横谈》一书,被评为河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理论读物奖,被列入河南省“农家书屋”、河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入选书目,连续再版5次。

  多年来,杨家卿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18部。他本人先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南省党员教育先进个人、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乐于奉献赤子深情报桑梓

  杨家卿出生在晋宣帝司马懿的故乡温县,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充满热爱,为宣传家乡文化、提升家乡形象做了大量工作。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杨家卿就开始整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1991年,他出版了《司马懿与司马故里》一书,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称为“国内第一部反映司马故里的专门著作,其功自不可没”。“司马故里”的名字在国内倍受关注。他挖掘整理的“司马懿得胜鼓”古乐谱,以“千年古曲见天日”为题发表后,鼓声震撼神州大地,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介绍,该曲被评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间,他为村里义务编写了《司马故里安乐寨诗文集锦》《司马故里安乐寨采风集》《兄弟书屋》《杨碾旧居》《杨四将军》《媒体聚焦杨碾旧居》《杨碾旧居画册》等七本宣传材料。安乐寨村相继被授予“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单位”“河南省生态文化村”和“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等称号。

赓续家风红色文化传后昆

  杨家卿的祖上为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杨碾。为赓续家德家风,自2013年起,杨家卿把老家新盖的200多平方米的新房,捐赠给村里专设为“杨碾旧居图书馆”。与本村“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兄弟书屋双璧辉映,珠联璧合,成为乡亲们充电成长的阅读空间。

  如今,杨碾旧居已是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单位,以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实践基地,也是焦作市委党建综合体教学示范点。在他的努力下,如今投资20多万元的“杨碾旧居展室”已经被精心打造成一个新的文化地标。

  2021年,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杨家卿把自己数十年积攒的党建资料全部捐献给家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杨碾旧居红色文化展”揭牌仪式,省市县有关领导和乡村干部群众数百人参加。新领取“光荣在党50年”证章的村民老党员参观红色文化展后激动地说:“在家门口宣传红色文化,太有教育意义了!”

微信截图_20230203214254

微信图片_20230203213749

  人物故事:

  高林普,男,1949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高堡乡高堡街村村民,退休教师。高林普的父亲生活不能自理,母亲身体也一直不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林普就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父母亲。2006年,高林普的妻子突发脑溢血,落下偏瘫。后来病情恶化,四肢再也不能动。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高林普毅然选择提前离岗,在家照顾病人。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直至98岁才离世,母亲现已110岁高龄,身体健康。高林普曾荣获“河南好人”荣誉。

“娘陪我长大,我陪娘变老”

  高林普兄妹6人,他的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很忙。平时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等家务活儿,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母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那个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穷,养家糊口都难,更别说上学了。但母亲说:“再难再苦也得让孩子念书!”为了供兄妹6人上学,裹着小脚的母亲天天在野外劳作,喂牛喂羊喂猪,没日没夜地干活儿。得益于母亲,高林普兄妹6人,有4个后来都有了正式工作。高林普初中毕业后,先是在村里当民办教师,后来又通过自修,成为公办教师。

  母亲的付出,高林普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决定等将来母亲老了,一定要善待她、孝顺她。

提前离岗照顾3个“病号”

  高林普的父亲,因年轻时过于劳累,留下了一身病,到80岁时,生活已不能自理,天天要靠输液、吃药来维持。母亲身体虽然没有大毛病,但小毛病也不少。父亲85岁以后,高林普说啥也不让母亲再操劳了,由他来照顾双亲。高林普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父母亲。

  2006年,另一个打击来临。高林普的妻子突发脑溢血,经过抢救,命虽保住了,但落下偏瘫。2009年,因病情恶化,妻子的四肢再也不能动。照顾双亲和妻子的任务,全落在高林普一个人身上。93岁老爹躺在床,近百岁母亲坐一旁,还有个妻子瘫在床,这是高林普当时天天需要面对的情景。为此,高林普做出选择,还有两年才退休的他,提前离岗,一心一意回家照顾病人。2008年,父亲的病情加重,在医生的进一步治疗和他的精心照顾下,父亲又坚持了4年,于2012年去世,享年98岁。2015年,与病魔斗争10年后,妻子也因全身器官衰竭,离开了高林普。

数年如一日“专职”照顾母亲

  对于高林普和母亲来说,日子平淡如水。白天,儿孙们都上班的时候,两个人会拉家常,母亲常会向高林普讲起过去的事情,很多事情母亲一遍遍讲,高林普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听。晚上,高林普会给母亲洗脚,母亲经常拉肚子,起夜较多,母亲一叫他就得起床服侍母亲,“多年来几乎没有睡过自然醒”。

  每次吃饭,高林普都是先喂母亲吃完,自己再吃。母亲胃口不好,有时不爱吃饭,为了母亲健康,每次饭前高林普都要“耍些手段”逗母亲开心,连哄带骗让母亲吃饭,就像小时候母亲哄自己吃饭一样。

  高林普的床上,放的是母亲的药。母亲身体弱,肠胃不好,所以备有治肠胃的药;老人胃动力弱,为促进消化,得有开胃的药;母亲免疫力不好,容易感冒,感冒药必须常备;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一兴奋晚上就睡不着觉,安神药也必不可少。此外,母亲喜爱的香油、鸡蛋、糖、蜂蜜、奶粉、牛奶,一年365天,一天都不缺。正是由于高林普的精心照料,他的母亲110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

  高林普孝顺老人的事迹,传遍了周边十里八村,乡亲们提起他,都赞不绝口。

微信截图_20230203214351

微信图片_20230203213754

  人物故事:

  程敏,女,1984年9月生,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她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15年无怨无悔精心照顾婆家多位亲人;她是16名折翼天使的“妈妈”,呵护16名残障儿童健康成长。尽管生活从未允许程敏休息片刻,但她从不言悔,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婆家的一片天。

“就是砸锅卖铁,我也不放弃!”

  2007年,程敏男友的弟弟突患白血病,家中欠下20多万元的债务,此时不少亲朋好友劝她离开男友,毕竟还未结婚,男友不想拖累她也提出分手。

  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心中的爱情,善良朴实的程敏选择为爱执着,与男友结婚。作为刚过门的新媳妇,面对家中病重的小叔子、瘫痪在床年近八旬的奶奶,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每天下班后,她首先要去看望奶奶,给奶奶端茶喂饭、洗脸洗澡,定期给奶奶清洗被褥,直到奶奶去世;自己收入微薄,却尽力给小叔子购买营养品,打扫环境卫生,做心理疏导。

  本就负重前行,灾难仍接踵而至。2010年,丈夫的弟弟医治无效去世。同年10月,丈夫被确诊为“结肠恶性肿瘤”,而此时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内外交困,程敏从未退缩,坚定扛起家庭重担,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日夜守在丈夫的病床前,精心照料。在经历了一次大手术和6次化疗后,丈夫得以康复,回家休养。

  随后几年,儿女的出生让饱受生活磨难的家庭多了笑语和慰藉。2021年,丈夫病情复发,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用,濒临绝望的丈夫要放弃治疗,可程敏说:“家里不能没有男主人,孩子也不能没有爸爸,哪怕只有最后一丝希望,就是砸锅卖铁、卖房子,我也不放弃!”她始终坚定地守护在家人身边,为家人鼓劲打气,用真情与爱同死神抗争。

“只要我在,你们就不能倒下!”

  2022年6月,程敏的丈夫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丈夫走后,家中留下一双不满5岁的儿女和年近七旬的公婆。作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她毅然决然挑起家庭的重担。公婆无法承受两次丧子之痛的打击,终日以泪洗面,身体日渐消瘦,甚至病倒住院,尤其是公公意外摔倒导致颅内出血。在公公住院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顾不上公媳避讳,照顾公公如厕,给他擦洗翻身,直到康复出院。程敏时常劝婆婆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只要我在,你们就不能倒下!”

  公公患有肝硬化需注意饮食,加强营养,程敏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早餐,再叫醒熟睡中的儿女,穿戴好把两个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无论再忙,中午她都要赶回家变着花样给公婆做饭,端到二老面前。婆婆逢人便说:“这媳妇比亲女儿还亲呀!”

  尽管生活被拧上了“发条”,但对待一双年幼的儿女,她总是抽出时间尽自己所能在精神上富养儿女,在生活上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她的引导下,两个孩子礼貌孝顺、善良真诚。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2013年,得知新县特殊教育学校招聘教师,程敏申请从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成为学校的首批特教老师。扎根特教十年,她自我磨砺,强练内功,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实现了由一名普通教师到特教教师的羽化蝶变,成为16名特殊孩子眼中最好的“妈妈”。

  在她看来,其实每个小孩都是一个天使,只是断了翅膀掉下来。

  她爱护关心每一位残障儿童,给他们打饭,手把手教他们穿衣、如厕、系鞋带、扣扣子等基本生活技能。在她的教育下,曾经胆小自卑的儿童小晋(化名)逐渐变得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也逐渐能够生活自理,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在她的辅导下,听障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有四幅入选2021年全国残疾青少年冬奥、冬残奥主题绘画作品展。

  生活吻之以痛,我却报之以歌。历尽生活磨难,程敏依然乐观坚强,她用最无私的真情,带着家人和折翼的天使,向着阳光笃定前行。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