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 :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和影响

摘要:张冲:中国教科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慧智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我们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分享我对作业问题的……

1

张冲:中国教科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慧智育: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我们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分享我对作业问题的一些看法。我报告的题目是“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作业情绪的现状如何。包括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类型,现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中国学生的情绪体验现状等。二是作业情绪有多重要。主要讲情绪对学习和认知的重要性。三是作业热情如何激发。

  一、作业情绪的现状如何

  作业情绪就是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情绪体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比如说高兴的、兴奋的、自豪的;还有一种类型是消极的,比如说抓狂的、焦虑的、抑郁的等等。近年来由于作业情绪问题而引发的一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不久前一名中学生因为没有完成假期作业,怕受到责备跳楼了。人民日报也刊登了一则新闻,说一位33岁的年轻妈妈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突发急性脑梗住院了。医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表示近年来脑梗患者日趋年轻化,脑梗的主要诱因之一就是情绪问题。可见由作业所引发的情绪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健康,同时也影响父母健康,因此这个问题不容小觑。

  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实际上是由作业压力所引起的。有大型调查机构基于全国2000万中小学生历时一年的学习行为大数据,发布了《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结果表明,26.4%的学生每天需要2个小时完成作业,44.9%的学生每天需要3个小时完成作业,还有28.7%的学生每天需要4个小时完成作业。学生作业时间长必然会占用睡眠时间,熬夜到23点入睡的学生,小学占18.2%,初中达46.3%,高中生更是占到了近9成。孩子睡眠不足会引发各种问题,比如影响身体发育,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反应速度变慢等等。

  最新公布的PISA测试(2018)共有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约60万名学生参与,中国内地参与地区为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尽管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与科学领域的素养表现均名列第一,但是他们的学习时间也很长。专家们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学生学习效率排名不高,在全球79个参加调研的国家中,中国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效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PISA(2018)对于幸福感(题目包括生活满意度、情绪体验和失败后对于挫折的看法)的测试也表明,中国学生得分排名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学习效率、幸福感关系到学生学习累不累、幸福不幸福,对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培养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作业情绪有多重要

  那么情绪对于作业到底有多重要?一般而言,积极的情绪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所以老师和家长在学生们做作业的时候,应该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支持、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安心高效率完成作业。

  近些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家们对情绪影响认知这个主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一项有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调节记忆过程的脑机制研究发现,在消极情绪下,记忆准确率下降,反应速度也减慢。对脑成像的结果分析发现,在消极情绪下,对认知进行加工的时候,激发的是杏仁核和海马回;在积极情绪下激发的是黑质、颞中回和颞下回。说明在积极和消极不同情绪状态下,对认知进行加工的时候被激活的脑区是不一样的。如果个体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下进行认知加工,使不良认知加工和特定脑区激活形成一定联系,就可能影响、损害机体的认知功能。

  脑机制研究表明,情绪对于学习和认知具有重要影响,那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遵循怎样的规律呢?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阐释了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情绪是动机系统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可以激发、指向和维持人的行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果。简言之,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二者是“倒U”型关系,就是说,不是学习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成绩就一定越好,当动机水平达到一定量之后,动机水平越高,成绩反而会下降。已有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存在最佳动机水平,但最佳动机水平会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不同而变化。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见图)。

2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图片来源: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61页)

  三、作业热情如何激发

  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学习“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绑在凳子上,再往他们脑子里塞满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得不到结果的、愚蠢的、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东西”;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如何激发个体好奇心,进而保持认知和学习的不竭动力和热情?接下来主要介绍心理学家凯勒(John M Keller)提出的动机理论。这个动机理论目前是公认比较成熟的,并且经过实验检验的比较有效的理论,它被广泛的用于课堂教学、计算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动机理论中有四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下面涵盖12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具体教学策略。

  要素一:注意。主要指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好奇心。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即感官的吸引、问题的探究和多变性。

  要素二:相关性。主要指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自身因素,满足学生个体需要,达成其目标。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即连接熟悉事务、目标引导、匹配学习者特性。

  要素三:自信心。主要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掌控成功。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即明确成功标准与期待、提供自我掌控的机会、提供成功的机会。

  要素四:满意。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即提供表现机会、提供反馈与奖励、维持公平。

  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看看如何采取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动机理论的应用。以要素一为例。

  要素一:注意。注意包括感官的吸引、问题的探究、多变性三个二级指标。以多变性为例,具体教学策略可以采取“教学方法的改变”来实现。这里介绍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内容的留存率问题。学习方式主要分为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和被动学习(听讲、阅读、视听、演示)两种,相比较而言,主动学习的记忆效果更好。学生最常接触的教学方式就是“听讲”,这种方式的留存率是最差的,只有5%左右,但如果采取主动学习方式的话,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学会了之后再主动教授他人,知识留存率是最高的,可以达到90%。虽然说金字塔理论各种学习方式的留存率的精确数值还有待商榷,但是对于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方式的划分,以及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调动学生自身不同通道进行主动思维和深度加工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老师在留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地这样设置作业环节:想一想、练一练、讲一讲。在学生通过学习、练习基本掌握知识后,增加“讲一讲”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讲给自己的父母,或者对这个知识并不熟悉、了解的人,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个知识讲清楚、教明白,那么说明他真正全部掌握了这个知识。

  再以要素四为例。

  要素四:满意。满意包括提供表现机会、提供反馈与奖励、维持公平三个二级指标。以提供奖励为例,可以采取“提供内部奖励”教学策略来实现。内在奖励是指学习本身带给人的激励,包括学习任务本身的趣味性、挑战性,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的责任感、成就感、满足感等等。与外部奖励相比,内在奖励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心流(Mental flow)可以视作一种内部奖励。“心流”是指个体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个体会全神贯注,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想要达到心流,需要在个体能力和任务难度之间建立合适关系——如果任务难度高于个体水平,个体就会产生焦虑;如果个体水平高于任务难度,个体会觉得无聊。所以任务难度的设置应该略高于个体能力,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到这个桃子,处于这样的一个水平,才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

  在做作业过程中达到心流状态有四步。第一步,设定明确的目标。要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或者作业有多少,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作业量。第二步,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可以给自己提供反馈和奖励,比如说学生规定在30分钟之内完成数学作业,如果完成了,那么学生可以给自己设置喜欢的反馈方式或者提供奖励。第三步,匹配适合自己的作业难度。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第四步,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心流,每个个体进入心流状态的支持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可以在非常嘈杂的图书馆里做一天题,他也不觉得枯燥;有的学生需要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而有的孩子需要带上耳麦听着自己喜欢的熟悉的音乐,才能进入非常高效的学习状态。所以,老师和家长需要和学生一起去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规律以及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进而尽快进入全神贯注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完成作业。

  最后,用一句话跟大家共勉,希望我们在座的所有老师和科研工作者们,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借助自身经验,依据科学规律,让留作业成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艺术。谢谢大家!


 编者按

  2021年7月3日下午,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文摘周报社承办、中关村第一小学协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成功举办。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廖红等与会领导对我院举办教育科普论坛、推进教育科学普及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袁亚湘,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等与会专家围绕“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作业”论坛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并就作业问题达成一些初步共识。论坛采取线下会议与线上直播结合方式,来自北京、江苏、重庆、山西、河北等省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师、教科研人员、家长等200余人出席了现场会议;线上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关注度达9万余人次。论坛得到教育战线和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取得明显正面成效。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冲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 «

● 编辑 : 娜娜 / 小威 / 沈晓沫
● 发布 : 晓陌     审核 : 朤朤 / 陌语
● 热线 : 158-1078-1908
● 邮箱: 770772751#qq.com (#改为@)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篇文章来源 教育文摘周报公众号,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豫ICP备 豫1701224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 1078 1908 法律顾问:河南豫上律师事务所——雷锋
© 2019 southeast culture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